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消化学组成立

2020
11-10

健康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李亚南)当前,中国消化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且互联网相关科普知识鱼龙混杂。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医师协会指导,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发起的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消化学组(以下简称“消化学组”)近日在北京正成立。消化学组由44位消化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为主要力量,旨在普及中国消化疾病知识,提高其知晓率和诊疗率。  

  据介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消化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约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慢性胃炎。但与其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胃部疾病的疾病知晓率与就诊率低下。

  “消化学组将以做到真正的惠民科普,提高公众疾病认知和重视程度,实现消化道疾病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为方向,开展青年医生科普后备人才培养、撰写《中国常见消化疾病科普健康白皮书》等项目。”李景南表示,“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为疾病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阵营。消化学组致力于成为医师协会各学组中最优秀的科普学组,通过新兴互联网渠道做更有效的科普工作,让科普医生更了解公众需求,不断提升科普工作成效。随着各项发展项目及支持计划的实施,消化学组将在提高消化疾病的科普水平及诊治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惠及更多民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剧增。但随着社交软件等传播手段的崛起,一些“伪科学”的健康知识也一并滋生且日益蔓延,鱼目混杂让人难辨真伪。因此,如何获取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满足公众健康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说明了白皮书编撰工作启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景南介绍称,“作为消化学组首个项目,白皮书中所有科普内容均由消化学组中临床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共同编撰,以确保内容的科学严谨,通过医学科普的正本清源,让百姓获得权威的健康知识,以提高消化疾病知晓率和重视度,从而改善消化疾病诊疗率低下的现状。”

  据悉,此次白皮书以胃炎、胃黏膜损伤、消化溃疡类、反流性食管炎、腹泻、便秘等常见消化疾病的定义概述、症状识别、家庭常用消化类药物及经验性治疗方法三部分为核心内容,指导公众从消化疾病认知到识别诊断,再到治疗的疾病管理全过程,提高公众对消化疾病的重视和科学认识,强调“早识别、早治疗、早获益”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陈胜良强调:“众所周知,医学知识内容十分枯燥,这也是导致公众更愿意阅读并相信一些轻松易懂的伪科学文章的根本原因。此次消化学组编撰的白皮书是一份老百姓实用读物。内容上将降低疾病知识难度,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权威、最科学的消化疾病知识,便于公众理解与使用,教会大众疾病自我识别以及积极开展居家经验性治疗的方法。”

  对于如何开展有效的健康科普,陈胜良谈到三个方面:首先,要树立对科普概念的正确理解。科普是“内行人”(医生)给“外行人”(公众)讲清科学的问题,不同于学术交流以及随意调侃,是一种天赋、兴趣和科学训练的“情怀”。其次,“科学性”是科普的生命,无证据不讲、无结论不讲、不懂不讲、没做不讲。第三,让受众听懂是科普的第一要务,要像做学术研究般,有“针对性”地充分了解受众需求与关切,要说消费者可以理解的话,并落实在“可操作层面”。因此,综合推进团队科普、群众科普、青年医生科普等多种形式,效果更佳。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如今已经成为公众及患者获取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疫情加速了公众对互联网的使用和认知,促使互联网购药及问诊人群的大幅提升。对此,陈胜良认为,互联网思维值得医生学习和参考,其真正帮助医生,打破行业封闭,将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医生是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促成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良性循环,帮助患者获得更为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患者在哪里,科普就要到哪里,医生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渠道和社交媒体,最大化科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完)

【编辑:苑菁菁】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