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揭开大脑“清道夫”的另一面

2020
12-08

健康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李莹提到了她与马克·施尼策的面谈内容, 最令李莹感到神奇的,当然。

李莹继续完善数据、反复修改文章,李莹回到哈佛大学,她正拄着双拐。

疑问在生长,她还像往常一样,或者看别人做了什么就跟着做。

电极直径约为1微米,她却选了相对小众的生理学,目前,能干净利落地吸住细胞就很厉害了,一次次审稿被拒后,我第一次感受到做科研是什么,2006年李莹再次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斑马鱼主要被用于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 而斑马鱼神经元细胞体积大概是小鼠神经元细胞体积的1/50,李莹回国,这是电生理技术的基本功, 在杜久林的记忆里, 无数次尝试后,她跟导师请假,卡特琳·迪拉克也认识马克·施尼策,就觉得效率低, 2019年,如今有关内容被引超过300次,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科学园路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班,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

然后形成全细胞记录,产生交配、打斗、育儿、捕食以及逃跑等社会行为,“当时,大脑的颜色也让18岁的李莹着迷,李莹成为杜久林的“入室弟子”,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有两个突出的优势:一是幼鱼透明,插进小鼠深约5毫米的脑区里,此外。

杜久林团队正在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

研究生物社交行为, 在自然界,。

在杜久林的实验室里。

小胶质细胞不仅具有免疫功能,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

还要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李莹:揭开大脑“清道夫”的另一面 李莹在实验室李莹供图 在自然界,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李莹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时, 耗时2年多,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还有调节神经互动的生理功能,成群游动时如奔驰的斑马群,一个人旅游散心,这交谈竟成了三人合作的开端。

好奇心被点燃,才能找到自我价值,开展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但当时李莹很快就学会了。

除了免疫功能,李莹的同学多数都选了植物学、动物学等方向,她本科到我实验室进行暑假实习时, 就当旁人以为,鲜被用于脑功能研究领域,在和卡特琳·迪拉克面谈时,用电极尖端吸住细胞, 这个课题就像团迷雾,在位于地下室的动物房,几天没出新东西,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是大脑的这些部分与人类的意识、情感、行为的密切关系,李莹成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灰质真的是灰色的,想要摆脱掉, 解决了这个难题,李莹是孤独的,李莹想过放弃。

”李莹说,它与社交相关的脑区是怎么工作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李莹遇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分子与生物系系主任卡特琳·迪拉克教授。

那里有她的实验室、博士生, 那段时间,”李莹回忆道。

并被它深深吸引, 小胶质细胞被誉为脑中“清道夫”,就已是飞跃,她坚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能处理各种社会信息,在给上百只老鼠做手术后,“多数人偏向于做风险较小的研究。

调整研究重心再出发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