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患者的生活指南

2021
07-23

疾病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主讲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黄建林

  痛风患者往往忍受着常人不能想象的疼痛。这种病很“霸道”,首次发作之后,一半以上的人在一年内复发,只有7%的人长期观察而无复发。治痛风,不能急,不能躁,既需药物,也要衣食住行综合管理。

  食物篇

  非药物方式控制尿酸的原则是“三低一高”,即低嘌呤、低盐、低脂,以及大量饮水。根据每100克饮食中嘌呤的含量,可以把日常的食物分为甲、乙、丙三级。原则是,禁食甲级,少量食用乙级,可食用各种丙级。

  甲级(含嘌呤150~1000毫克):动物内脏、肉脯、肉汁、沙丁鱼、蚝、蛤;乙级(含嘌呤50~150毫克):肉、鱼、菠菜、豌豆、扁豆类、海味;丙级(含嘌呤0~15毫克):蔬菜类、果汁类、乳类、蛋类、乳酪类、谷类及其制品。

  肉:水煮,只吃肉,最好连续煮两遍。水煮后,肉里的嘌呤会大量溶到汤中,煮越久,析出的越多。肉汤表面的白色油层里,就含有大量嘌呤。

  而烹饪过程中,营养物质在汤里的溶解度有限,绝大部分保留在肉里,所以吃肉比喝汤更有营养。

  蔬菜:有些也含高嘌呤。有试验表明,进食大量的蔬菜可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但是,香菇、莴笋、豌豆、四季豆、菜花等蔬菜,嘌呤含量也高,不宜多食。

  豆制品:比豆类保险。豆类富含嘌呤,大多数痛风患者将豆浆、豆腐、豆腐脑等豆制品列为禁忌。但豆制品在加工、存储过程中会流失一些嘌呤,比豆类食品更有利于痛风患者。

  调味料:不能过量食用。蚝油、鲍鱼汁、海鲜酱、香菇酱、浓缩鸡汁等调味料嘌呤含量也很高,不能过量食用。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就明确指出,应限制食盐,包括酱油和调味肉汤的摄入。

  不少痛风病人认为醋是酸性食物,不敢食用。醋虽然酸,但在体内会转化为碱性物质,对尿酸并无影响。

  水果:少吃含糖量高的。绝大多数水果含有果糖,果糖能加速尿酸合成,还可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及循环胰岛素水平,间接增加血尿酸水平。

  控制尿酸,多吃含维生素C多的水果,有助于降尿酸,比如酸枣、黑加仑、番石榴、猕猴桃;适当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梨、西瓜、柠檬、杏、李子;最好少吃荔枝、龙眼、橙子、菠萝、葡萄、水蜜桃、菠萝蜜、香蕉、鲜枣等含糖量高的水果。

  糖:痛风患者不宜吃。痛风病人不宜吃糖,包括蜂蜜。过多摄入糖对代谢性疾病有害无益。

  饮水篇

  水:最经济的降尿酸药物。不仅疼痛发作时要喝水,平常也要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

  酒:戒掉啤酒白酒。啤酒是“液体面包”,本身就含高嘌呤,白酒度数高,二者均对痛风患者不利,要尽量少喝。无法避免喝酒的情况下,在间歇期可以少量饮用葡萄酒,但应控制在每天200毫升以内。

  奶制品:低脂、脱脂奶制品可降尿酸。鼓励痛风病人喝这类奶制品。

  含糖饮料、果汁:应避免。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果汁,都富含果糖。痛风病人应避免摄入高果糖浆甜化饮料的摄入。

  咖啡:不限制也不推荐。有研究表明,咖啡中的咖啡因等物质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习惯喝咖啡的痛风病人,不必限制。没有此习惯的人,也不推荐喝咖啡降尿酸。因为咖啡的降尿酸作用非常轻微。

  茶:喜欢就喝。与咖啡相比,茶对尿酸的调节机制比较特殊。研究显示,它既有类似咖啡的降尿酸机制,也有升高血尿酸的成分,二者作用相互抵消,饮茶对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影响。

  药物篇

  降尿酸,还需药物助力。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两类,一类能抑制尿酸生成,代表药物为别嘌醇;一类能促进尿酸排泄,代表药物为苯溴马龙。但降尿酸药物不能在痛风急性期使用,因为尿酸骤降反而会加重病情。当病情进入间歇期,病人通常需要选择其中一种药物,且需坚持长期服用。

  降尿酸药的使用原则是:最小剂量。因为,任何药物都存在毒副作用。用药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别嘌醇:出皮疹要赶紧就医。别嘌醇价格低廉,但有可怕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全身性的剥脱性皮炎,有致死性。而且,这种过敏通常不会马上出现,而是在服药1~3个月后才出现。因此,首次使用时,要强调小剂量、小处方。患者要注意观察身上有无皮疹。若有,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避免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