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院开展国内首批急性脑梗塞血管“疏通治疗”

2021
08-25

疾病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截至2016年9月11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在国内开展的急性脑梗塞血管“疏通”治疗技术,已为122位患者成功手术。“该项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经历了漫长的研究、论证,直到2014年底,多个国际多中心研究才证实通过血管内的机械取栓治疗(血管疏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此,血管内介入治疗从预防为主要目的变为以急救为主要目的。”西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康宁教授表示,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脑梗塞技术已经成熟,脑梗塞发生6小时内可通过手术“取栓”。甚至到血管闭塞2月以上,如有相关的适应症,部分患者也可手术“疏通”。

以前,脑梗塞以预防为主,主动治疗手段有限

据介绍,脑梗塞是致残率、死亡率极高的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它发病较急,多无预兆症状,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如不及时治疗,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尤其是致残率。

2015年以前,患者突发脑梗塞后,常规的救治方法是在4.5小时内立即使用药物“溶栓”,但药物有效率通常在30%左右,而且药物有很多禁忌及时间限制(4.5小时内)。2004年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血管内治疗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最早是利用类似于开葡萄酒瓶塞的“MERCI”装置,此后还有“吸栓”装置。这些方法,仍未能满足人们更高血运重建率的期望。

直到2012年,才证明利用支架取栓的方法,能比传统的取栓装置有更高的血运重建率及更高的独立生存的患者比例。2014年12月1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MR CLEAN研究,第一次证明,前循环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利用支架取栓比血运重建的金标准“静脉溶栓”有更高的血运重建率及更高的独立生存的患者比例。在国际研究日趋成熟的过程中,西南医院神经内科一直在创新、发展这项技术,该科的一位患者于2012年3月12日经过支架取栓疏通了血管,同时避免了血管闭塞导致的残疾。

2012年3月12日完成的首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以前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卒中再发。”陈康宁说,尽管从2002年他们就开始了缺血性卒中的介入诊治,但介入主要是检查及预防为主要目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临床证据的积累,脑血管介入手术开始发挥其在缺血性卒中中“主动”的治疗作用。

脑血管堵塞治疗将逐渐变“被动”为“主动”

2016年7月25日20点左右,重庆大足区的42岁男性患者,在户外活动中突发眩晕、恶心、呕吐,渐进出现意识障碍,且既往有高血压、心房纤颤病史。该男子发病后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治疗,确诊为急性脑梗塞,随后被紧急转至西南医院。24点左右,神经内科进行紧急支架取栓手术,发病后5小时顺利取出血栓。取栓后患者即刻苏醒,手术后3天出院,未留神经功能缺损。

据了解,该患者是西南医院运用脑血管介入手术取出或疏通血栓的第122位患者。经过4年多的临床运用,该项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高效性已得到证明。

“手术治疗方面我们已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但应对脑血管闭塞,还需要国内同行在各个细节方面一起共同研究提高。”陈康宁强调,脑血管堵塞治疗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预防、诊断、急诊血管内治疗、手术后规范化等均十分重要。

“现在我们想的不是怎么把这个技术变成‘个人绝活’,而是想把它推广到国内每个地方,让每个脑梗患者受益。”陈康宁说,通过国内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术界已认同介入手术取脑血栓这项技术。2002年至今,全国各大医院已有约200名神经内科医生在西南医院完成了缺血性卒中介入诊治的专项进修培训,国内各大医院已在陆续开展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更好的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服务,切实降低卒中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北斗夜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个性化药学服务

3.9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2020改善慢病药学服务赋能计划

1.2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患者APP开启“互联网就医新模式”

1.1万人加入学习

打开微信扫二维码详细了解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