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瓦窑村的红色记忆:北京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诞生

2021
04-0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大瓦窑村的红色记忆:北京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诞生

  大瓦窑村党史馆门上,挂着写有“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牌匾。A06-A07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王颖

大瓦窑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张永祥入党情景再现。

抗美援朝烈士肖景芳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北京农专印制的面向农民的刊物《醒农》,传播新文化的同时也贴近农民生活。赵竹村供图

邓中夏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北京农专建立社会主义研究小组。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乐天宇

  北京农专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员,也是张永祥的入党介绍人。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张永祥(根据塑像绘制)

  大瓦窑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失踪。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西四环外的一个村子,连日来迎来一批批参观者、采访者,因为这个村子诞生过北京市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这个村子叫大瓦窑,名字很乡土,村子却很洋气,有风景如画的公园,有以村命名的地铁站,有设施齐全的居民小区……

  1924年以前,丰台区卢沟桥乡大瓦窑村的命运只与砖瓦相连,因为明代修北京城,在此地制砖瓦,村子也由此得名。1924年以后,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个村子成立,从这一年起,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开始书写不一样的历史。

  从1924年大瓦窑村党支部成立至今的97年间,大瓦窑村先后产生了11任党支部书记。现任村支书杜维说,我们这个村的年轻人普遍有种荣誉感,党员普遍有自豪感,因为我们是全北京最早建党支部的村子。而且这几十年来,大瓦窑村在支部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现在已完全融入城市了。

  开栏语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救亡图存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取得的一项项成就中,党的农村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个农村党支部(总支),它们或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曾是红色根据地、堡垒村,或者在新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在“两个一百年”交替之际,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农村党组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开办农民夜校到成立党支部

  上世纪二十年代,老北京地图刚刚将京西的永定河绘于图内,大瓦窑村是永定河边的一个普通村庄。杜维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明朝修建北京城,永定河冲积平原上有不少制造建材的基础材料,烧制砖瓦的手艺人在此集中落户,村里的制瓦规模不小,大瓦窑村因此得名。

  杜维所说的这段“成名史”曾被写入地方史志。成书于1953年的《宛署杂记》记载,大瓦窑村彼时还被称作“瓦窑头”,明朝北京城内建筑所用砖瓦,许多都出自这里。据传,曾经在瓦窑落脚的工匠多来自山东。明嘉靖之后,村里的窑场关闭,擅长烧砖弄瓦的工匠们也渐渐隐没在永定河畔的许多村落里。

  砖瓦的往事几百年弹指一挥,直到1921年上半年,一种新思潮开始影响永定河畔的村落。

  长期致力于北京农村党建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介绍,1921年初,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下称北京农专)建立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杨开智、乐天宇和蒋文孝。北京农专的试验场位于五里店,距离大瓦窑村只有几公里,邓中夏将大瓦窑村在内的毗邻村庄定为北京农专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活动根据地,在大瓦窑村附近进行革命宣传,研究小组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散发到北京农专附近的各个村庄,借此教育和启蒙村民。许多人因为阅读小册子而首次接触马克思主义,进而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大瓦窑村的小学教员张永祥是他们的代表。他经常前往北京农专与社会主义小组讨论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张永祥在一位同乡的引见下认识了乐天宇(1924年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彼时,乐天宇正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于广安门外至卢沟桥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在他的带领下,张永祥开始投身农民运动。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