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第一村”:从厚葬变“礼葬” 绿色祭祀大势所趋

2021
04-06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纸制祭祀品降温,电子花圈成新宠

  绿色祭祀大势所趋 “殡葬第一村”求变

  3月20日,冯大伟家门口摆放着待发货的电子花圈。2018年起,冯大伟开始制售电子花圈,他认为电子祭祀品会逐渐取代传统可烧纸活。

  3月20日,农历二月初八,每逢农历三、五、八、十是米北庄殡葬用品开集的日子,这天上午,街道两旁的商户和周边村里的家庭作坊都会把商品摆在街边展销,等待全国各地的客户。  

  3月21日,荣姐在店里摆弄着一套女士寿衣,这是她最中意的一款花色,她为它取名为“忆江南早春绿”。

  3月20日,冯子川家屋内,院里如今已经是他的仓库,客厅墙上还挂着十几年前的结婚照,下面堆放着成袋的殡葬半成品。

  在北京以南百公里之外的河北保定,雄县米北庄村的殡葬用品一条街被称为“中国殡葬第一村”,约1公里长的街道上,估算有超500家经营祭祀纸活、寿衣等殡葬用品批发商。

  每逢农历三、五、八、十,米北庄大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会聚于此。

  殡葬行业利润丰厚,是街上店家并不避讳的说法。以寿衣来说,一套寿衣的批发价几百到千元不等,但零售到大城市,最后能卖到三千元以上。但如今,他们给这个事实前面加上“曾经”。

  “现在价格基本透明,我们经常和客户因为一毛、几分的批发价来回周旋。”冯子川说,他的店铺就在这条街的入口处,专售火烧殡葬纸制用品。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门生意时,冯子川觉得这将是个能干一辈子的生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不再提倡烧纸祭祖,“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政策下来,生意说没就没了。”

  冯子川的大哥自2018年起,将电子花圈带到这条街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大哥算是顺应了时代。”

  “琳琅”殡葬用品街

  3月20日,正逢农历初八,米北庄村开集。

  前一日刚下过雨,路上还有些潮湿,集市比往常似乎慢热一些。上午9点半以后,看货提货的商贩们陆续开车赶来,把六七十米宽的路堵得“水泄不通”。

  虽然一上午只有两拨顾客登门,但冯子川电话里的生意一刻也没停过。

  电话那头都是熟客,有的生意伙伴从父亲那辈开始就与冯家联系,超过二三十年交情的不在少数。也正是这个原因,自2008年起,21岁的冯子川从父亲手里接过生意本,在老熟客、旧人脉基础上,联系外地的代工印刷厂,并在周边村里拓展仓储。

  生意起步和做大似乎并不难,冯子川在13年前开了现在的这间门脸商铺,就在殡葬用品一条街的入口处,他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起,自家的纸活产品一天能批发上百件。

  开集这天,冯子川家楼上楼下超过800平方米的地方,成摞的纸活半成品堆成了小山,一名女工坐在小板凳上分装祭祀用的三层楼“别墅”。

  印刷好的厚纸板是楼体外墙,女工用手一捏便知大概数量,再取相同数量的配套屋檐、窗户、外墙来装袋,20套“别墅”就算打包好了。

  这些还只是半成品。全国各地的零售商拿到货后,要自己拆封、折叠、粘贴组装,最后这些华丽的“别墅”会出现在一场礼式复杂的葬礼上,伴着逝者亲友的哀哭烧成一缕青烟。

  火烧殡葬纸制用品俗称“纸活”,在米北庄村这条街上,“别墅”算是殡葬纸活里的基础配置。

  除此之外,冰箱、电视、洗衣机应有尽有;洗碗机、扫地机等家电市场里的新鲜货也不难见;细碎之处也考虑周全,汽车、手机、护照、房产证等一应俱全。用当地人的话说,这条街上的物件,“只有人间想不到的。”

  记者粗略计算,殡葬用品一条街上有超过500家商铺,都以批发为主,供应形式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有,产品类别包揽了殡葬环节所用到的所有东西。周边村子里也存在诸多家庭作坊,从事着纸花制作、晾染,扎花圈、手工绢花制作等活计。

  冯子川记得,儿时自家院子和屋里都是父母手工印染做的“奠”字。白纸板摞好裁成圆形,用丝网印刷版刷上黑色“奠”字,在通风处晾干,便成了旧时花圈的重要装饰部件。

  那些成摞的“奠”字曾是他儿时玩物,也是他最早认识的汉字之一。虽然不知道其中含义,但他能理解,这是父母养活3个儿女的活计。

  老一辈留下的财富

  “那时候生意确实好做。”同样做纸活生意的郭丽(化名)家算是整条街上起步较早的商户。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