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引水兴业战贫困

2020
07-0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近年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短板”,全力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加强产业就业扶贫,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2.7%。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吃上自来水

  “你看,这水多清澈,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看着自家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威宁县黑土河镇中坝村村民何永旺忍不住感叹。

  由于地势原因,缺水一直是黑土河镇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连水都没有,更不要说发展产业了。”该镇副镇长陈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农民长期吃着“望天水”,种地也指着“望天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近年来,黑土河镇先后通过修建小水窖、兴修水利工程,让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得到初步解决,但与群众需要还有不小差距。今年初,该镇筹集资金2700余万元,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海戛社区六组修建了200立方米蓄水池,安装管道3142公里,并配套安装一套水质处理一体化设备,让周边近9000人的吃水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据了解,黑土河镇目前已有9个村(社区)的家庭通上了自来水,受益群众4800余户,另外3个村(社区)的安全饮水问题也将在近期解决。

  “有了水,就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搞特色养殖,乡亲们增收的门路就能多起来。”穷了大半辈子的何永旺决心换一种活法。

  虽然每年降水不少,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水利工程不足,地表留不住水,天上下的还不够地下漏的,威宁年年“喊渴”。今年,该县再次编制安全饮水补齐“短板”项目实施方案144个,涉及30个乡,解决3.54万户16.52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0.74万户3.31万人。截至目前,相关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此外,威宁把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该县先后修通了150公里高速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公路共3155公里,通村路2811公里,通组公路5299公里,打通了出山的大动脉,畅通了通村通组的毛细血管。

  同时,家家户户用上放心电。仅2019年,贵州电网公司就在威宁投资5.58亿元,用于中低压配电网项目(不含主网)建设,改造升级农村电网。

  蔬菜基地连片起

  群众就业增收入

  迎着落日的余晖,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威宁县龙场镇开嘎社区的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一辆挂着湖南车牌的厢式货车停靠在地头,10多名群众分工协作,忙着装运大白菜。

  家门口的基地给留守的妇女、老人提供了劳动机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徐花秀告诉记者,她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务工,工资按日结算,一天80元,加班适当增加,最多一天挣了130元。

  今年,龙场镇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在大力发展油桃、软籽石榴、猕猴桃、核桃等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短平快”产业规模,种植蔬菜1.5万亩、豆类3.7万亩、南瓜2000亩。

  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威宁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蔬菜产业,一方面是因为种植蔬菜收获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种植蔬菜的比较优势明显;此外,显著改善的交通条件也为大规模发展蔬菜提供了便利,蔬菜产业巨大的劳动需求量也可提供大量劳动机会,能增加群众收入。

  据了解,威宁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温差大,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30℃,极其适宜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同时,该县拥有400多万亩耕地,平整连片,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土壤、空气、水资源无污染,是原农业部认定的“全国153个夏秋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

  另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威宁的蔬菜也小有名气,不仅在华南、华东、华中等国内市场得到了消费者认可,还走出国门,端上了日本、韩国、越南、阿联酋等国家居民的餐桌。

  今年,威宁规划建设了40万亩蔬菜基地,基地分标准化基地和规模化基地两类,各20万亩。其中,标准化蔬菜基地布局在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

  地还是那块地,但种法卖法与以往不同。谁在种?威宁引进216家经营主体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卖得好就种什么,部分龙头企业在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建立销售渠道,根据销售情况制订种植计划,变以往的“盲目种植”为现在的“有计划生产”。

  农民虽然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但身份也变了。威宁全力推进“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贫困群众既是种植工人,更是合作社股东,既有土地租金,还有劳务报酬和利润分红,一年可以得到3份收入。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