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大地:古厝带着乡愁记忆醒来

2020
07-1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7月4日上午,由福建省南平市海峡旅行社组织的40多名游客走进国家级生态乡镇——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这是“五一”假期之后,这里迎来的首批团客。领略古厝土厝风采,感受乡村文艺气息,众多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看着重现的热闹景象,73岁的王商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退休后,他原本一直生活在南平市区,前年又迁回延平区巨口乡九龙村老家常住了下来。“乡村变得美了,人气旺了,我家老宅也整修一新。回来住得下,留得住了。”他说。

  闽北大地,一座座沉睡多年的古厝,正告别被遗忘、废弃、拆除的命运,带着乡愁记忆苏醒而来。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里,古厝被整修一新,喜迎子孙的归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古厝,既是乡村的形之所在,更是其魂之所系。因为,古厝在,老人在,家就在,根脉就在。

  今日闽北,数以百计的古厝土厝,借力古厝生态银行、乡村艺术季、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保护与开发形式,焕发新颜与生机,成为当地把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龙头和乡村振兴桥头堡。

  探索从碎片化保护走向集约式保护之路

  从南平市区沿国道车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巨口乡北坑村。这个村全村为黄姓,是南宋教育家、理学家黄干的后裔。为推动古厝土厝乡村游,村口那座古厝已修葺一新,并改造成为游客服务中心。入门处显著位置,挂着刻有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的红色牌匾。体现乡愁的10首中国传统诗词张贴在村口的路旁,似乎在召唤游子归来。

  “福建”之名即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南平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的发源地,曾涌现出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闽北大地遍布明清古厝土厝。仅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巨口乡,就有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4个,完整保存着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

  如今,当高铁穿山而过,高速沿村而行,便捷的交通让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巨口乡虽有户籍人口1.3万人,但常住人口却快速地减少到3000人。古厝主人的离开,让古厝的命运岌岌可危。

  要保护这么多散落各村的“珍宝”,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个体化、碎片化保护方式。2018年,延平区以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立足“生态银行”理念,创新性地设立“古厝生态银行”,整合、盘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资源,探索古厝集约式保护新模式。

  两年来,延平区通过搭建集古厝收储、信息发布、流转经营、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出台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建立闲置资产开发利用工作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逐步让闲置古厝实现从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蝶变”。

  延平区委书记赵明正介绍:“为了让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我们推出了3种保护模式。一是成立南平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统筹发展以古民居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乡村艺术旅游产业。二是出台《延平区村级公益性项目财政扶持奖励实施办法》,以民间投资为主、政府奖补为辅,引导乡贤造福桑梓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延平区民宿扶持奖励办法》,引导乡贤建立乡村振兴理事会,把乡贤引回来,参与古厝土厝改民居民宿,发展乡村游。”

  文化激活乡村生活,艺术点亮村容村貌

  古厝醒了,古厝人也醒了。巨口乡谷园村80多岁的老人吴太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觉得一定要把自己所知的每一座古厝历史记录下来。他因为患喉癌不能讲话,于是便手写资料,并结集成册出版,让古厝故事不至于随着老人的离去而被遗忘。

  在巨口乡谷园村,“谷园茗茶馆”虽设在外观陈旧的土厝里,却以城市咖啡馆的风格装饰,令人眼前一亮。巨口籍绘画写生艺术家李培福正在精心创作一幅谷园山水油画。“我准备给在这里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题上一首歌颂家乡的诗。”李培福笑着说。他30岁离开家乡,当过北漂,也去过深圳、厦门,在外漂泊了20多年,去年被家乡的变化所吸引,又回来定居。“如果没有这样的创作环境与文化氛围,我就不会回来了。”

  乡村生活如果有文化的激活,乡村环境如果有艺术的点亮,这样的乡村,才有活力与吸引力。借助古厝新颜的强大魅力,延平区自2018年起连续两年举办以“艺术激活乡村”为主题的乡村艺术季,旨在让百年古厝实现文脉相承,让生态巨口实现艺术增美。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