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头网箱繁育江豚回归自然水域 能否适应野外环境?

2020
07-1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首头网箱繁育江豚回归自然水域

  科研人员希望借此为江豚种群保护和人工保育积累经验

网箱中的贝贝跃出水面。丁泽良 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因其数量稀少,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网箱饲养、繁殖是一种保育手段,最终希望江豚回归自然,参加自然种群繁殖。

  新京报讯 7月6日,江豚贝贝离开了父母和生活了4年的“家”,它被放归天鹅洲长江故道自然水域,独自迎接未来的旅程,并寻找新的伙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称,作为首头在网箱中繁育生长的江豚,贝贝回归自然水域。科研人员希望借此检验在人工环境下出生的江豚,还能否适应野外环境,为江豚种群保护和人工保育技术积累经验。

  曾被救护的江豚有了“孩子”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因其数量稀少,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据2017年的科考显示,我国江豚种群数量只有1012头。

  4岁的贝贝是一头雌性江豚,它体型浑圆,重达60公斤,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尾巴”。与其他江豚不同的是,贝贝是第一头在人工网箱环境中出生、生长的江豚。2016年5月22日,贝贝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箱内出生。它的父亲是2008年天鹅洲故道冰灾获救助后一直在网箱环境中饲养的天天。

  网箱位于天鹅洲故道中部北岸水域,面积225平方米,网衣深7米,最初是为了江豚救护而设计的救护暂养设施。

  2008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遭遇了长时间的极端寒冷天气,造成天鹅洲故道结冰。据了解,天鹅洲故道于1972年形成,此前历史上从未结过冰。2008年结冰后,江豚出水呼吸要将薄薄的冰层撞破。由于江豚的皮肤非常娇嫩,撞破的冰层边缘对它们来说像刀一样锋利。

  当年的冰灾,科研人员收集到5头死亡江豚的标本,其中包括两头怀孕的雌性江豚。“它们肚子上的皮肤是被利器割开的状态,显然是被撞破的冰层划伤的。”郝玉江回忆称,还有一些被划伤的江豚得到了及时的救护,皮肤很快愈合了。“我们选择了其中两头小的雄性江豚,分别取名天天和周周,尝试在网箱中救护和饲养。”

  2010年,保护区从天鹅洲故道又将一头雌性江豚引入网箱饲养,取名娥娥。天天和娥娥的“爱情结晶”就是贝贝。

  两个多月“野化训练”学习自己捕鱼

  尽管天天和周周很适应网箱中的生活,但科研人员还需要“检验”,经历了人工饲养和驯化,它们是否还能回归野外。2011年,通过软释放的方式,周周重新回到天鹅洲故道,一起被释放的还有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被饲养了7年的江豚阿宝。

  三个月后,科研人员欣喜地发现,曾在人工环境下生活的江豚,重回野外仍然具备生存能力。“2015年,我们在为江豚体检时发现,阿宝回到天鹅洲故道后又参与了繁殖,它的孙子辈的江豚已经达到了10头,还有两个‘曾孙’。”

  郝玉江说,网箱饲养、繁殖是一种保育手段,最终还是希望江豚回归自然,参加自然种群繁殖。如今,4岁的贝贝也到了放归的最佳时刻。“一岁之前,江豚出于营养的需求,不能离开妈妈。再大一些,江豚要向妈妈学习生存技能,比如捕鱼、探测周围环境等,所以太早释放不利于动物的生活。目前,贝贝已接近性成熟,如果继续在网箱中饲养,将不可能参与种群繁殖。”

  与周周、阿宝出生在野外不同,贝贝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为了让它提前适用自然水域环境,工作人员对贝贝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化训练”。以往,贝贝习惯进食冰冻鱼,它首先需要逐步适应活鱼的口感,并学习主动捕鱼。

  “这个驯化过程比想象中困难。”郝玉江坦言,贝贝起初并不适应,也没有主动捕鱼的欲望,喂它活鱼有时候还会生气,拒绝吃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复。”这进一步丰富了科研人员对新生江豚学习能力的了解。“天天和娥娥今年又生了二胎宝宝,对于这头新生江豚的驯化过程,我们可能要重新设计。如果最终目标是要把它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可能需要在更早阶段驯化其捕鱼能力。”

  四年来,贝贝都生活在狭小的网箱中,为了让它熟悉故道宽阔的水面,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设置了两万平方米的围网,让它在接近自然环境的水域中畅游。

  通过内置标签后期可进行鉴别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