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乘风破浪的“美人鱼”姐姐,她让更多人守护起海洋

2020
07-18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穿起“鱼尾”,在水里化身为“美人鱼”。这项迅速火起来的美人鱼运动,离不开背后的推动者杨喻文。

穿上“美人鱼”装的杨喻文

  杨喻文是一位新广州人,作为第一个将标准的国际认证体系引入国内的人,她使得在欧美存在了一百多年的美人鱼运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谈及自己化身“美人鱼”的初衷时,她说,从学习潜水开始,她就认识到海洋生态的多样性以及潜在的危机。然而,当她一遍又一遍地给不同的人讲起海洋保育时,她发现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人很少。

  “大家都觉得海洋危机离自己很遥远。即使海洋里一个物种灭绝了,大家的生活质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工资也没有因此减少,甚至不会察觉一丁点的变化....。。”杨喻文说。

  这种无奈,让杨喻文开始关注美人鱼运动。她说:“只有成为‘鱼’,才会让大家觉得自己是海洋的一份子,想要保护自己的家园。”

  与海洋动物的亲密接触

  四年前,当杨喻文第一次到菲律宾学习潜水时,她便爱上了海洋。与一般潜水者不同,她喜欢计算在哪个时间和地点可以“偶遇”什么动物。

  杨喻文至今记得,一次潜水时,一头臂展超过7米的魔鬼鱼冲着她游过来,并贴着她的身体来回转圈,足足戏耍了她十分钟。

朝着杨喻文游过来的魔鬼鱼

  “它每次靠近我的时候都能看到它的眼睛在观察我,甚至能跟它眼神对视”,杨喻文说,海洋里的动物不会主动伤害人类,除非你让它感受到了威胁。

  当大部分人谈“鲨”色变时,杨喻文可以拿着相机一直对着它拍照。她用信任与海洋动物建立起“特殊”的缘分,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海底世界。

  在杨喻文眼里,每一个珊瑚礁就像一座城市,里面住着成千上万的生物,它们各司其职,有负责生产的,有巡逻的,有建房子的,有做清洁的……

  “动物的城市和人类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它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早出晚归,职能分工非常明确。”杨喻文说。

  经常出没深海的杨喻文,至今难忘的是一只母海龟产卵时的挣扎。

  那是2018年,她受邀去印尼一个海龟保护基地考察,结果在半夜看到一只特别大的野生母海龟上岸产卵。当母海龟用不太灵活的脚蹼刨坑时,却不断地从沙里刨出人类的生活垃圾。

  “母海龟刨着刨着就刨出一个塑料瓶,刨着刨着就刨出一个塑料袋,最后我们看到一个塑料袋深深地嵌入沙里,母海龟根本就刨不动。于是我就伸手去拉,可是也拉不动。最后3个人一边刨一边拉,才把那个塑料袋拉出来。”杨喻文说。

  这一场景对杨喻文的触动很大,她说,海龟一定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去产卵,如果出生地被破坏,后果就非常严重。

杨喻文在深海观测蓝色荧光珊瑚

  “像这样的案例在海洋里非常多,我曾经在印尼无人岛的沙滩上,看见了整片沙滩堆满了印着不同文字的塑料瓶。塑料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危机已经到我们身边了。”杨喻文说。

  除了海洋塑料污染,杨喻文最担心的,还有海水温度的上升。她指出,某些品种的珊瑚已经开始产生化学遮光剂来抵御高温,这就是所谓的“荧光色的珊瑚”,它其实是珊瑚临死前的警告。

杨喻文给海底珊瑚进行人工繁殖

  “全球的珊瑚都将因为水温过高而难以生存。珊瑚的灭绝伴随的将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灭绝。没有了珊瑚,就会没有小鱼,进而没有大鱼。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人类也就是某种‘大鱼’。”杨喻文说。

  经常出没无人岛,曾在海水里醒来

  当看到海洋生物正遭受生存危机时,杨喻文成为了一名海洋保育者。

  她喜欢把自己比作科学家的眼睛和手,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记录海洋生物的繁衍过程,让科学家了解更多信息,从而让人们去改变海洋的状态。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