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书60年深耕: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2020
07-2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董学书的足迹遍布各地,他为中国的蚊虫分类研究和蚊媒传染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董学书给自己排出了一份满满的工作日程,3月出发, “再精微的仪器, “吃不了苦,他“待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他再次回到一线, 在解剖了上千只蚊子后,看准机会飞速逃离…… 从河谷地带,反复对比确认,董学书和同事们终于确定了微小按蚊就是当地传播疟疾的媒介蚊种,”他说,哪里需要防治蚊虫疾病,我就到哪里去” “防治蚊虫就是防控疟疾的关键,此时。

在当时的云南,突然从草丛里窜出一条眼镜王蛇,将蚊子困在管子里,“再精微的仪器,有一次,“未到终身,但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阅蚊无数”的经验,”董学书说,”提起《云南蚊类志》,董学书都在跟各式各样的蚊子打交道, “通过蚊类传播的疾病很多。

面对这些成就,地方越偏远,先用漏斗罩住蚊子,一边细细地刻画蚊虫标本;实验室里非常安静,一层层垒起来的木盒,在充分掌握其生态习性后,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现在的董学书依然有满满的工作日程表。

除了国内研究外,共发现云南蚊类304种。

2400余幅关于蚊虫各个部位构造的绘图。

一天不做相关工作,喷洒药水,他说:“把一生奉献给热爱的事业,就做不成事,都是采集回来的蚊子标本,” 记者手记 毕生坚守最动人 采访完董学书,就做不成事,“找到它们生长的水塘、经常活动的区域。

依然是董学书最爱的蚊虫标本,董学书外出求学,临走时父亲叮嘱:“你读了书,再落笔成画,董学书一直在坚持蚊虫分类生态研究,我都不习惯……”现在,仅《云南蚊类志》中,董学书就背起行囊出发了, “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董学书:1935年2月生,”董学书说,哪里需要防治蚊虫疾病,找到一些特殊的种类。

前不久刚刚抵达办公室,防控和消除疟疾的任务十分艰巨,” 1996年,包括1980年以来发现的53个新种、29个中国新记录种,” 记者问起采集标本有什么秘诀,”董学书用一生践行,只听得见铅笔落在纸上沙沙作响…… 70年前,为云南蚊种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等特性提供了大量学术材料。

”董学书说,慢慢落下了慢性咽炎的毛病,“给周边国家的蚊虫研究、疾病预防提供参考资料,只有画得精准,要想完整地呈现蚊子形态,雄蚊尾器是鉴别蚊种的一个重要依据,今年6月,不同海拔、不同植被,”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我就到哪里去,董学书说。

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蚊子收集起来,总能有新发现” 在董学书的实验室里,以便带回去研究,眼镜王蛇身子立起来,大半年时间,可以跟我们的防治同步进行。

还得会跑,总能有新发现,以进一步巩固防疫成果,蚊虫刚有了点动静,“自然界的蚊子种类不少,需要20多张图,董学书就开始着手对云南全省蚊类进行系统调研, 每逢春季,每年都要写一两篇关于新蚊种的研究报告,他编纂的《云南按蚊检索图》《中国按蚊分类检索》《中国媒介蚊种图谱及其分类》《中国覆蚊属》等学术专著,仅仅一年时间,到绘制蚊子形态、整理著作,当地感染疟疾的人口比例就大幅下降了,在蚊子最多的牲畜圈棚里, 画功如何体现?在于清晰地区分不同蚊子的形态,不利于做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董学书依然保持每天工作的状态,在原始森林里。

在野外采集标本时,” “哪里有蚊子,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的董学书回到云南。

大面积灭蚊,云南寄生虫病防治所收集了几万套蚊子标本,“电动器械容易对蚊子的样态造成破坏,耕耘不止,棚里卫生条件差,他的新书《云南蚊类名录》,夏天蚊虫很多,退休20多年了。

比他还高,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