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使用公筷的态度不一 用公筷会显得“装”吗?

2020
07-3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2020年,新冠疫情严重期间,使用公筷被频频提到了大家嘴上。随着疫情减弱,这个卫生习惯推行得如何?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对重庆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大家对使用公筷的态度不一,大多数人平时聚餐时并没有主动用公筷的习惯,但如果席间有人提出,也会乐意支持使用。

 

  用公筷·招不快

  席间尴尬

  提出使用公筷受到同学质疑

  7月23日晚,新光天地5楼一家主打川菜的餐厅,杨女士和大学同学聚会。她转头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们拿几双公筷……”此言一出,一大桌子同学中有人露出了诧异的眼神:“哎呀,都是熟人,又没人得传染病,哪里需要用公筷嘛……”

  席间的氛围突然变得有些尴尬。赶紧有同学出来打圆场:“没事,我们都用起嘛,疫情还没完全过去,用公筷确实有好处。”杨女士接过服务员递过来的几双筷子放在各个菜碟边,不急不慢地跟大家讲起用公筷的理由,气氛才逐渐缓和。

  使用公筷尽管屡屡遇到冷场,杨女士表示以后还是会继续坚持提出用公筷。“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但好像大多数人就是不太习惯使用。”杨女士说,现在随着疫情减弱,劝说身边朋友用公筷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事。“遇到朋友坚持不愿意用的,我自然也不会强求,但尽量以理服人。”

  弃公筷·有原因

  随机访问

  大多因“嫌麻烦”“不习惯”

  使用公筷,真有那么难吗?

  记者在江北区、渝中区几家中餐厅对食客进行了随机访问,在被访的25人中,有22位市民明确表示平时并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用公筷?“嫌麻烦”和“不习惯”是最多的理由。

  在外贸公司工作的卢女士说,两双筷子换来换去,显得很麻烦,也容易混淆。“都用了三十多年筷子了,平时吃饭桌上似乎很少见到公筷,身边人都没有这个习惯,即使用了也容易忘记。”

  从事传媒工作的谢先生平时也没有用公筷的习惯,嫌用起来不方便。但他从心底认同使用公筷的做法:“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要是同桌用餐的人提出来,我肯定欣然接受,不会有反感……但自己是不会主动想到的。”

  市民米先生说,此前去亲戚家吃饭时,看到他们在自己家也使用公筷,内心挺触动的,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健康,内心很赞同。但他也坦率地说,如果大家聚会,自己多半不太好意思提这事。如果有人提出使用,自己肯定会响应:“应该还是因为不习惯吧。”

  传统作怪

  明知公筷好就是不愿主动提

  虽然市民米先生比较认可用公筷,但他认为,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千百年来早已习惯了一大桌人觥筹交错,不分彼此。除非是大家都有共识,如果贸然提醒别人用公筷、公勺,似乎感觉有点失礼,就好像嫌弃别人不卫生一样。和米先生有相同意见的还有从事培训行业的石女士,她也从来不用公筷,但很支持使用。

  市民聂先生表示,平时自己和亲朋吃饭,也没有用公筷的习惯。他认为,要是自己主动提出使用公筷,会让同桌的朋友感觉你格格不入,有些“装”。但如果有人提出来,自己肯定会接受,他也希望早日形成用公筷的氛围。“当社会上形成共识,再主动提出用公筷就不会突兀了。”他建议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推动,但这个过程应该会比较漫长。

  记者在新光天地、大坪时代天街等商圈的一些餐厅发现,服务员戴口罩、测体温等防控流程都具备,但唯独没有提供公筷。有一些餐厅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样,吃着吃着就分不清了,尤其是就餐者喝了酒后,公筷基本上成了摆设。

  时代天街一家烤鸭店店长表示,其实之前每桌都会摆上比实际人数多一倍的筷子作为公筷,但绝大部分食客并未使用,有的还喊服务员“把多余的筷子拿走”。这样的次数多了,店里就自然而然地不再摆放“多余”的筷子了。

  用公筷·靠自觉

  公筷产品

  疫情发生后销售业绩翻番

  事实上,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已逐渐在接受公筷。

  在淘宝上输入“公筷”,会出现大量相关商品,商品店铺页面上多有“一双公筷 健康常在”“夹菜用公筷 不吃口水菜”的宣传语。十双印有“公筷”标识的筷子,售价在十多二十元左右,有明显的标识,长度也有增加,便于一眼辨认出来。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