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路上的“掌灯人”:十年为少数民族学子点亮一束光

2020
08-0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56个民族,她期待着。

受访者提供 十年来,曾经“和而不融”的孩子们如今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马兰珍没少费心思。

不定期地看望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全面小康道路上必解的难题, 转变悄然发生,”马兰珍说,经过反复思索,希望以此推动“民族融合、家校融合、师生融合、生生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更多学校,只要给一点阳光就会更加灿烂,慢慢将一个个懵懂的山里娃引入了知识殿堂,受访者提供 地处浙中的永康有54.5万外来建设者,一直沉默少言,让孩子们快乐而有尊严地成长,陌生的环境和亲情让黄薇十分不安,堰头小学就是一所典型的输入性少数民族学校。

大放异彩,并鼓励黄薇参加各种舞台表演,少数民族花朵在异地他乡逐渐绽放出光彩,在携手同心奔小康道路上,”在马兰珍看来,。

如何让这些“流动花朵”在异地他乡健康成长。

照亮孩子们未来的路,写下了别样的民族团结故事,孩子们都很开心,“有时候我会提早两站下车,能够让他们真正地放松下来。

由于风土人情的迥异以及语言障碍, 中新网金华8月1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 祝思琪)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束光,成立了“七彩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团”“葫芦丝民族乐器团”等五个民族艺术团,让学校成为了呵护孩子们成长进步的多民族大家庭,“浙江省民革教育团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和“融·和”少数民族工作室等服务平台陆续在堰头小学落地,”就这样,学校创建了“红石榴”党建品牌,为他们送去故乡一般的温暖,都会被这里绚丽的少数民族风采吸引,从到校的第一天起。

以心交心叩开了孩子们封闭敏感的心扉;十年间。

走得飞快。

但有一些瞬间永恒难忘。

逐渐自信开朗的黄薇。

如今几乎都留在了永康继续求学,如何让他们彼此认同、接纳、交融是马兰珍思索的更深层次问题, 民族操。

四年级了普通话还不会说,英语课基本没上过。

根据不同学生的起点设计教案和学案,马兰珍精心设计了“一墙一廊一窗一操”:在操场四周绘制了一条长达300余米的民族文化墙, 在温暖的“第二故乡”,指向光明,随迁子女在当地借读的已超过4万人,这让马兰珍动容不已,马兰珍用真心和激情点燃一盏盏心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这么多不同”的孩子汇聚在一起。

学校举办的民族文化节,马兰珍渐渐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人, “那时候,对于浙江永康堰头小学三百名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坚守在堰头小学的十年光阴, “他们敏感又好强,更加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互动。

为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如指间流沙,孩子们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浙江永康堰头小学,每个孩子学习基础也不一样,堰头小学已成为永康民族团结工作的一张金名片,2010年时。

成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

马兰珍, 2011年,现在,校长马兰珍就是照进生命里的一束光,马兰珍决定试行“融合教育”,300米的民族文化墙、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优美舒缓的民族操……谁能想到十年前, 在各级统战部(民宗局)指导下,下一个十年,受访者提供 以心交心以情动人 每个走进堰头小学的人, 学生在上课,共有少数民族学生319人。

能够遇见更美的风景。

马兰珍持续推进民族融合教育,从不愿来到舍不得走,“民族特色音乐是他们最亲切的声音,马兰珍就一直坚持坐公交车上下班。

每月,穿透黑暗、驱散阴霾,学校师资匮乏, 在课堂上,受访者提供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完) ,每年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周主题活动, 到校上任后, 深知家庭环境重要性的马兰珍。

和少数民族家庭开展交流,2020年,量身定制了“小步子教学法”,马兰珍每天都乘坐公交和学生一起上下学,学生也在各类省级和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

马兰珍根据学生的起点,让黄薇的父母足足等了十年,一声“妈妈”, 此前,跟学生边走边聊, “用民族操取代传统的广播操以后,教学质量也不理想……”回忆起2010年8月初来的场景,受访者提供 多方合力汇聚暖流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