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会照相的”

2020
08-0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这些定格在相机里的扶贫画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体现出它的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烙下不寻常的印记。”在近5年驻村扶贫的日子里,张黎明随身携带一台单反相机,记录下扶贫干部的身影、当地百姓的笑脸和一切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在他心里,这是一件普通平常的小事,又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

 

  张黎明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在云南省昆明市工信局工作。2015年,他以扶贫干部的身份回到30年前曾任职教师的昆明市东川区因民镇,“驻扎”在鲜有外人的天生塘村扶贫。

  “尽管曾在因民工作过三年,但我始终没有机会进入过天生塘片区。”看着5年前初到天生塘村拍的照片,张黎明感慨地说,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自己当时还是被眼前的贫穷景象震撼。“没想到三十年过去了,在大山深处生活的村民还是那么穷。”

  云南东川因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土地呈现出赤红的色彩,被誉为中国最有气势的红土地。因千百年来的开采,东川成为一座铜矿枯竭的城市。张黎明所在的天生塘村便属于“矿山采空区”“山体破碎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长期以来饱受出行难、就医难、就学难的困扰。村民零星分布在高差约1500米的陡峭山坡上,在山顶能远远眺望到谷底的金沙江及隔江毗邻的四川省会东、会理两县,也可看到当年红军渡过金沙江的渡口之一——树桔。

  张黎明认为,交通是天生塘村最大的痛点。“村里没有照相馆,很多老人终年出不了村,村里老人要照张‘大照片’(老人去世时用的肖像)都很困难。”入户走访中,张黎明了解到,村里许多老人担心将来离世后连张像样的照片也没有。他想,自己应该为这些年迈的村民们做点什么。于是,张黎明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都带着单反相机,还购置了A3幅面的打印机,自己动手制作画框,并在下一次入户时免费送上放大过塑或是装框的各种照片。

  “国家的方针政策我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该我协调完成的帮扶资金一分也不能少。对我个人而言,为老年村民们拍好‘大照片’也是我应该做好的事。”张黎明说,虽然村民最初被拍摄时腼腆、紧张、怕收钱,很难调动起最佳表情,但后来,当他们拿到免费送到手中的相片时,自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来二往,张黎明与村民就成了朋友,几年下来,数百位村民成了他镜头中的“模特”。大家都知道,“村里来了个会照相的”。

  “在天生塘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情况下,不走出这座山,也许永远无法实现真正脱贫。”在国家的帮扶下,2018年年底,天生塘村的193户817人整体搬迁到100公里外的东川主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带着对天生塘村村民特殊的情感以及扶贫的决心,张黎明入驻安置点工作至今。

  “我还想为他们拍照片。”张黎明说,在这里,他记录下天生塘村村民从农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从茅草屋到单元楼的居住转变、从过一天算一天的散漫到奋发向上谋小康的精神转变。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会在扶贫一线用镜头记录好这一历史时刻。”张黎明说,目前,东川区已成功通过国考,正经历最后的普查阶段,已经符合退休要求的他会坚守岗位到完美收官的那一刻。

  张黎明想,多年后,当村民再看到这些照片时,应该会有更深的感悟,会为这一改变命运的历程而感动。“或许他们不记得我的名字,但他们会记得,是当年村里来的那个扶贫队员为他们照的。”(完)

【编辑:黄钰涵】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