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记录重庆洪峰过境影像 为抗洪指挥一线装上“眼睛”

2020
08-2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无人机+卫星+智能图像处理……

  实时记录重庆洪峰过境影像 为抗洪指挥一线装上“眼睛”

  编者按

  防汛救灾

 

  智在必胜

  新时代筑牢“安全墙”,既要继承大禹治水勇往直前的毅力,更要插上“科技之翼”开创新局面。

  科技助力,“智”在必胜。

  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嘉陵江2020年第2号洪水是重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重庆在防洪抗洪、抢险救灾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科技手段,科技力量几乎遍布防汛救灾每个角落。今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推出“智”在必胜系列报道,带你了解重庆抗洪抢险幕后的“科技之手”。

  蒋艳

  此次抗洪期间,重庆展开多部门联动,南岸区南滨路、沙坪坝区磁器口、渝中区朝天门等地,分别设置了临时防汛指挥部。

  实际上,在人们看不到的幕后,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利用遥感高新技术,为重庆防洪指挥决策和灾情调查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用高科技绘制洪水全景图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走访时,见到一组不一样的重庆全景图。图中情景尤为壮观,犹如“洪水版”重庆全景图,画面涉及潼南、合川、磁器口、南滨路、朝天门、菜园坝、礼嘉、寸滩、广阳岛、大溪沟等地滨江沿线。

  这些全景图,跟以往人们所见的重庆风景航拍图有明显不同。例如,取景地主要为重庆主城及区县滨江沿线;能直观反映重庆洪水涨势情况;图中可见洪灾所造成的楼栋、街道、交通等方面实时影响等。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遥感所所长丁忆介绍,这些全景图采取遥感高新技术进行拍摄,截至目前已形成实时图片近5000张。运用了包括无人机、卫星通讯、智能图像处理与提取等一系列设备技术,其所形成的不仅是全景图,也包括实时视频影像以及实景三维图。

  这些全景图都将归为城市档案。今后,将运用在城市测绘、道路修建、区域规划建设等各个方面。

  给防洪指挥一线装上“眼睛”

  今年防汛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重庆市公安局等部门进行了紧密联动,该中心采用卫星通讯技术,结合无人机实时采集,将相关数据信息,第一时间传送至市应急管理局指挥大厅。

  此次无人机拍摄所获取的画面信息,主要用于防汛数据的采集,着重关注江水上涨实时情况。期间,常规无人机、专业无人机进行了多角度拍摄。

  “这些全景图有个明显特点,比一般影像图场面大、场景宽。专业人员对图片进行了无缝拼接,希望通过宏观画面,从侧面、正面等多角度,立体反映洪水过境重庆前后的细节及过程。”丁忆介绍,在防汛关键时期,无人机在沿江区域拍摄时,可根据应急指挥大厅或指挥部研判需求,通过远程命令操控镜头拉远或拉近。

  “正如防洪指挥一线的一双‘眼睛’,通过相关技术采集,把‘千里之外’的防洪现场,全方位展现在指挥中心。”丁忆说。

  洪水退去后将持续跟踪拍摄

  根据相关规定,无人机在城市上空飞行有相关限制,对此,该中心向有关应急部门提交申请,得到了无人机飞行许可,并最终获取到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

  丁忆透露,洪水退去后,相关拍摄工作将持续进行,洪水来临前所形成的卫星画面,洪水入境时所搜集的全景图,以及退洪后的城市影像,都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总结。

  “在新时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将无线互联网、卫星通讯、5G、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进行充分运用,并运用到城市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重庆地理信息和遥感人持续钻研的方向。”丁忆说,在此次抗洪抢险过程中,各部门积极联动,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协同作战,期间增加不少好的实战经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