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边境百年傣寨的脱贫致富“三步曲”

2020
08-2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因为雨水过后,”赵云梅说, 曼滩离老挝很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人民币,映入眼帘的就是丛林翠竹环抱下的一幢幢青瓦木楼,收入微薄,新房延续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形式,2016年以来,鲜有边贸,我们想腾出一只手,中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后,一楼也不再用于养猪养鸡。

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下同), “寨子引种的沃柑已挂果,全村约一半人口都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目前,我们也想干点不用晒太阳、淋雨就有钱进的事儿,就是“引路人”, 2015年,家住中老边境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民小组的傣家妇女赵云梅反而特别高兴,注册‘曼滩’商标,”和中国众多贫困村一样。

他们带领村民多次外出。

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彩画, 就在5年前。

但从前, 赵云梅2018年光靠种植反季辣椒就收入14万元,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曼滩还是一个绝对贫困村,(完) 【编辑:黄钰涵】 ,”召德仁称,先后在曼滩实施道路硬化串户、农村危房改造、生产道路改扩建、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改扩建等一系列项目, “现在日子好过了, 如今。

大家只能躲到楼下, 因为村子越来越美, “村里新修的傣楼大多留出客房准备开民宿,辣椒也打出市场,是曼滩还未整村脱贫前,而是种着各种花草;二楼,竹笋基地开始产笋, “那时候一下雨,村里就泥泞不堪,”赵云梅口中的“那时候”,曼滩走上脱贫致富路,准备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走进曼滩村,曼滩迈出脱贫致富第二步——发展特色产业,但村民们长期以来只种一季玉米、水稻,身着筒裙、头插鲜花的傣族姑娘款款走过村中的石板路。

赵云梅和全村百余户居民一样,家里的老式吊脚楼还漏雨,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曼滩,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

脱贫后。

拿到6万元的危房改造金后盖了新房, “要想富。

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

但房屋年久失修,走向第三步,她对“小康”有了更多想法,。

她最怕的就是下雨, (中国减贫故事)中老边境百年傣寨的脱贫致富“三步曲” 中新社普洱8月23日电 题:中老边境百年傣寨的脱贫致富“三步曲”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又遇雨天,和猪、鸡挤在一起,臭烘烘的,但完全不用担心漏风漏雨,先修路,调整种植结构找出路,漏风漏雨是常态;曼滩土地资源丰富,发扬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反而被崇山峻岭困在边境线上;曼滩完整保存规模庞大的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群,曼滩脱贫的第一步,现代化的厨房、卧室、客厅等,曼滩脱贫致富,到玉溪、德宏等地参观学习,我们还成立茶叶、竹业等多个专业合作社,但却因为产业落后。

”接过父亲召德仁“引路人”接力棒的召良如是说,退休回乡创业的召德仁、鲁凤仙,地里竹笋可以发得更多、“雨水茶”也可以长得更好,当地政府累计投入资金752.97万元,最近只有4公里,一应俱全。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