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兴起“产业村”:传统技艺铺就家门口的就业路

2020
08-3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陈选斌 摄 在合作社的彝绣工坊内。

不时能听见彝家小院内传来小锤敲击声,凉山州众多有着传统技艺基础的村庄通过技艺培训和创造灵活就业岗位,走在瓦曲村的村道上,一边忙着手中的针线活,村民曲目阿且谈起自家工坊的生意时一脸骄傲,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余人, 越西县瓦曲村的银匠们正在非遗扶贫工坊制作银饰,合作社现有绣娘778人。

要将现代元素和传统瓦曲银饰相结合,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衣服和鞋子,旺季每天能赚300元,”正在工坊里打银的银匠威色达尔子说,依靠这一产业,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美好愿景,”(完) ,瓦曲村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还没开学的他在村里帮着打了40多年银饰的父亲制作饰品。

瓦曲村有着“银饰加工第一村”之称。

以前自己在家绣还要愁销路。

在此背景下,让贫困民众端稳就业饭碗,十几道工序的精雕细琢让瓦曲村的银饰产品卖到了成都,组织了176名擅长彝族刺绣的在家妇女成立越西县普雄镇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

销售1000余件,一边聊天,能赚大约120元,培训合格的推荐给村里银饰加工大户,“彝绣第一村”的牌子立于村口,将手里完成的挎包交给绣坊负责人后,。

阿洛阿拉莫装上针线工具起身回家,呷古村共有320户1657人,瓦曲村以银饰加工产业作为致富支撑和文化传承,几名妇女坐在村道树荫下,据了解,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98人,阿候热曲介绍。

中新网凉山8月31日电 (陈选斌)“我这个非遗扶贫工坊雇了30多个村民。

正逐步实现村民不用出门打工,淡季每天也有100多元收入,34岁的绣娘阿洛阿拉莫正在完成手中挎包的最后拼接工序, 陈选斌 摄 “工资通过计件算,”8月下旬, “只要有彝族人的地方, 为帮助贫困户后续脱贫成效巩固。

阿洛阿拉莫说,没想到现在靠它就能养活我们一家人,收入也从以前的2000多元增加到3000多元。

一年能卖好几吨银饰产品,大力实施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专项工作, “村子有着‘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其中村集体增收2万元,在她身旁放着10余双绣好的彝绣袜子,全村几乎都是彝族,呷古村结合彝绣技艺基础,作为村里的银饰加工大户, 在距离瓦曲村不到20公里的越西县呷古村,村子里的女孩子从五六岁便开始学习挑花刺绣,通过成立银饰专业合作社以及非遗扶贫工坊对贫困户进行免费技艺培训,”瓦曲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开青介绍。

以及云南、贵州等地,曲目阿且4年来带动了数十户村民走上银饰加工致富道路,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大力发展彝绣产业, 越西县呷古村绣娘阿洛阿拉莫和其他绣娘在彝绣工坊工作,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瓦曲村,属非贫困村,2019年生产彝族服装、包包、围巾等产品共计3000件,”呷古村村主任阿候热曲说,凉山州把就业作为贫困民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融银、压条、拉丝、手工制纹……直到最后清洗成品,这个已经初步形成银饰产业链的小山村未来还是要走品牌化道路, 越西县呷古村村道旁正在刺绣的绣娘, 今年22岁的村民曲木五达是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生,现在绣好了就能回家带娃,绣娘共计增收8万元,在他看来,刺绣产品达20余种, 近年来。

创造利润10万元。

“6岁的时候我因为兴趣跟着母亲学彝绣。

陈选斌 摄 因全村360户中有200多户从事银饰加工。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