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蓝信封!30万封信温暖了多少留守儿童的心?

2020
09-0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帮助这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力量不遗余力。1日记者获悉,“2020中华慈孝人物”名单揭晓,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成功入选中华慈孝人物团体奖。

受访者供图

  小小的蓝色信封里,装着一个又一个跨越山海的陪伴故事。

受访者供图

  24241位留守儿童、401所乡村学校、28619位通信大使、323593封手写书信……这是自2008年“蓝信封”行动发起以来截至目前的最新数据。通过一封封书信,孩子们倾诉着自己的苦恼和困惑,在“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的陪伴下找到了方向和力量。

  “蓝信封”行动起源于创始人周文华看到的一则新闻。2008年,正在中山大学读研究生的周文华无意中看到新闻:12岁留守儿童因为思念父母自杀,并留下一封遗书。这让周文华很震动,经过调研发现,原来有很多留守儿童把对父母的思念写在了信上,却藏起来没有寄……

本人供图

  “敏感、脆弱、自卑,这都是外界给留守儿童贴的标签,其实他们只是因为缺少父母陪伴,缺乏安全感,很多情绪找不到出口。”周文华坚信,留守儿童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通过陪伴引导,也能够积极发展,绽放耀眼的光彩。

  如何才能陪伴这些留守儿童?平日喜爱写信的周文华萌生出了“用信件陪伴孩子”的想法,当年8月他带着团队来到湖南四所中学带回了60多个孩子的书信,回校后立即招募志愿者给孩子写回信,没想到取得了意外的效果。

本人供图

  周文华回忆道,当时有个孩子叫翔龙(化名),因父母离婚,姐姐外出,村里人闲言碎语不断,导致极度压抑与焦躁。升入初中后,学业压力骤然增大,更让翔龙焦头烂额。

  就在彷徨无助之际,一封书信的出现,让翔龙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温暖。这封信正是来自蓝信封通信大使、中山大学中文系大一的学生小兰。纸短情长,在每月一封的书信来往中,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在小兰的倾听、陪伴之下,翔龙慢慢变得稳重开朗。

  “在我苦闷时,她能倾听我的心事,适当给出建议,还说一些事例,让我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事。”翔龙直言,“这比我的亲姐姐还要亲。”

本人供图

  书信是最美的陪伴。在周文华看来,写信,对远离父母、缺少倾诉对象的留守儿童来说,是梳理情绪、释放情绪的过程。同时,定期的通信,也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爱,弥补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

  为给服务对象提供更专业的服务,2012年,“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注册成立。

本人供图

  周文华表示,“蓝信封”行动针对的主要是青春初期(初一)的农村留守儿童,根据调研,这个时期亲子矛盾高发,同时面临更大学业压力,及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等压力,最需要倾听和引导。“蓝信封”通过培训志愿者,为广东、湖南、四川、河南、贵州等地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长期(一年半以上)的书信陪伴,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周文华表示,写信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十分考验志愿者的文字功底和心理素质。据介绍,志愿者报名需要经过三轮审核,其中包括实操考试:给一封留守儿童的模拟信件回信,并拟定了详细的回信考核标准。目前蓝信封志愿者的通过率不足30%。

  在周文华看来,每一封信都是一份心情,志愿者们需要透过文字捕捉孩子们的心事。而这对他们的一点点关注,则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本人供图

  令周文华感动的是,项目启动以来有90%的志愿者和孩子都能坚持下来,即合计12封书信的通信周期。这样一来一往的交流中,孩子们与志愿者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