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王玉娥讲述“暴风眼”中的战

2020
09-09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来这就是为了救人的!”——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王玉娥讲述“暴风眼”中的战“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题:“来这就是为了救人的!”——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王玉娥讲述“暴风眼”中的战“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

  昨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战“疫”英雄接受了国家最隆重的褒奖。致敬之余,让我们再走近他们一点,去体味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去珍惜他们冒死换来的平安。

 

  今天讲述的战“疫”英雄,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王玉娥。她的作战点位是疫情最早期的“暴风眼”——武汉新冠肺炎ICU病房。

  “我特别好奇什么样的病毒能将武汉封了城?”

  1月25日,大年初一,王玉娥接到次日启程驰援武汉的任务。“我在临床从事护理工作17年,经历过非典、战过甲流、斗过禽流感,我特别好奇什么样的病毒能将武汉封了城?”她感慨道。

  一旁的丈夫得知消息后,默默把腰托放进了她的行李箱,他知道妻子身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离不开这个“神器”。儿子紧紧抱住王玉娥的脖子问“妈妈要去多久?”“也就2周吧!”“那就是7+7=14天!”看着儿子天真的眼神,王玉娥心生不舍。可让她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去就是81天!

  到了武汉,已是傍晚,宽阔的街道空空荡荡……放下行李,她想:来到这里,我能做点什么?

  患者非常多,你们负责收治危重症患者;病房急缺,你们只能从零自己建起;物资紧张,鞋套供应不上时就先用垃圾袋替代;病例增长迅猛,每个人要做好看护5个患者的准备……

  前所未有的难题接踵而来,王玉娥开始真切意识到“暴风眼”中危机四伏。

  “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推床,不要命了!”

  1月30日,王玉娥第一次走进危重症病房。“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深入战‘疫’核心区。非典时,我在普通病房,所以从没穿过这么重的装备:2层防护服、2层口罩、2层无菌手套、3层PVC手套、护目镜、防护屏、一次性鞋套、防水鞋套……”

  然而,第一次“上前线”王玉娥就险些晕倒。由于前期人手紧缺,病例增长过快,病房只能边进人、边改造。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微弱,最怕“人等床”!当她看到楼道里刚好空出一张病床,赶紧奔了过去。“战友们都忙得不可开交,穿着防护服呼喊他们也很耗氧,为了节省体力,我就决定一个人过去推床。”

  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穿着防护服的自己会那么脆弱,一个人推床走过50多米的病房走廊后就开始头晕、恶心。“每班护士要值4小时,如果我撑不住,就得靠后面战友补上。”于是,她还是咬牙坚持完成了所有值班任务。但刚一走出“红区”,就忍不住呕吐,随后又是一阵猛烈的眩晕……

  “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推床,不要命了!”得知此事后,队长刘正印生气又心疼地说。

  危险远不止如此。由于病房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所以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在与死神短兵相接。疫情早期,病毒传染性很强,人类对病毒的认知非常有限,王玉娥与战友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包括呼吸机给氧支持、评估痰液性状、抬病人过床等,被感染的风险无处不在。

  对于战“疫”的“惨烈”,王玉娥回忆,病房启用初期,患者死亡率很高,几乎每天她都要与战友们经历情绪的“大考”:沮丧、无力、痛哭、再战斗……“病毒比想象可怕得多。我们曾眼见病毒无情夺走一个大家庭所有的生命。来这就是为了救人的!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却不能挽救足够多的生命,那种绝望,是常人很难理解的。”

  “经此一疫,我终于成了我想成为的人!”

  王玉娥至今仍清楚记得抢救重症患者李大叔的经历:快速过床、连接心电监护、进行无创通气……一系列操作后,她的护目镜聚满了雾气,视线也变得模糊,等到要扎动脉时,戴着无菌手套竟然毫无触感。严冬里,汗水浸湿的衣服冰凉地贴在身上,那一刻,王玉娥深感无力。

  “摸不到动脉!”王玉娥焦急地说。一旁的党员战友忙答:“别急!我们用超声机试试。你看,这是静脉,这是动脉。你准备好针,我们找位置。”当鲜红的血液终于涌出,王玉娥激动地哭了。“那是喜悦的泪,是看见光亮后黑暗缓缓从身上褪去的振奋。”她说,在武汉总有这样一群人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