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退化 脆弱“病人”的艰难复健

2021
04-27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绿地退化 脆弱“病人”的艰难复健

  在中国,有近4亿公顷的草原。放牧牛羊、开垦农田,多少年来,人们总以为“春风吹又生”的草原是最顽强的,事实上,这里却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一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堃在坝上地区研究草原保护20多年,深知草原的脆弱,“经过秋耕的地,一个冬季,2到3厘米的土壤就被风刮走了,而在草原上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400年时间。”

  一个仍在退化的生态系统

  北京往北,过了张家口市区,草原景象便随处可见。草原的春天来得比其他地方稍晚一些,4月下旬,张家口沽源的草原尚未返青。  

  坝上,京北第一草原,包括沽源、张北、康保、丰宁等六县,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30多年前,王堃第一次到坝上草原考察,当时就被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盐碱化的景象惊呆了,“哪里还是草原,几乎就是荒漠!”

  如今,坝上草原的生态修复从全国来看都是走在前列的,草原退化得到了有力遏制。实际上,坝上的整个春天,基本看不到放牧的牛羊群。早在2003年,张家口开始全面禁牧,实施圈养。王堃告诉记者,返青季节是草原的关键时期,每年的4月中下旬起草原开始返青,在春秋两季禁止放牧,尤其是在春天草刚刚返青的时候,生长能力很弱,完全没有抗啃食的能力。

  人工牧草、以草定畜、草畜一体化,王堃和他的团队已经研发了100多项草原生态恢复及保护技术,但王堃认为还远没到可以乐观的时候,“现在我国的草原仍旧是个病人,并且还一直带病坚持作业,或者说仍是一个退化的生态系统,甚至还未达到破坏前草原状态的60%。”

  此前我国有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原占比超过一半,内蒙古13亿亩草原中有5亿亩是沙化草原。我国草原退化最早可追溯到清代,那时候草原就已经千疮百孔了,王堃表示,这里面既有气候变化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就是“开天窗”

  从我国东北到西南,沿着草原区和农区交接处大致画一条线,这条线即为农牧交错带。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在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区域,每平方公里大概可以养活18-25人,而实际上,这里每平方公里大约需要养活60-70个人。人们为了生存,过度耕作与放牧,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反过来又导致农牧业生产低迷,最终恶性循环,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王堃表示,目前,风沙最严重的还是草原地区和农牧交错带,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易形成风沙。

  2019年,王堃和团队发布了最新的研究论文成果,“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垦殖率即草原开垦农田的比例,不能超过40%,如果突破这个界线,就容易出现风沙。”过度开垦农田后,就相当于给草原开了“天窗”,蒸散增加,土壤变得干燥。

  目前,张北、丰宁等部分地区,已经有超过80%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沽源、蓝旗等地区,草原的垦殖率为50%-60%;锡盟、锡林浩特等地,草原的垦殖率约为20%-30%。

  生态置换

  让草地恢复生机

  王堃认为,草地退化,从根本上来分析还是土壤退化了,土壤是一个地方存在植被的基础。围栏禁牧等种种手段让草原休息、让土地休息是根本,但围栏禁牧后,家畜如何生存?

  其实,建立人工草地是加速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措施。于是,在农牧交错带推行种养结合,种植牧草来养殖家畜的办法得以推行。

  在农牧地区种草,最初并不被村民理解,“没听说过种草也能挣钱的。”第一年,王堃在坝上找了几个农户种植了200亩苜蓿,第二年,就发展到了几万亩。现在,坝上牧民冬天收割牧草进行青贮,家畜也不愁饲养。

  “这就是生态置换。”王堃表示,土地经过单纯农业种植多年后会越来越贫瘠,但牧草不一样,比如苜蓿有根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每一株作物都是一个微型的肥料加工厂,不但给家畜提供了牧草,还能够肥沃土壤。“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理论,目前已经在北方类似的草原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2025年

  草原退化趋势被根本遏制

  前不久,国办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要基本建立,草畜矛盾明显缓解,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到203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要稳定在60%左右,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