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为甲、针药为刀 这个医疗队曾打了场援鄂抗疫“漂亮仗”

2021
04-3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白衣为甲、针药为刀这个医疗队曾打了场援鄂抗疫“漂亮仗”

  回顾一年前那个抗疫战场,没有硝烟,有的只是病区里各种监测仪器的“嘀嗒”声,见证着、诉说着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们的故事。

  ◎王泽锋 本报记者 张 强

  “迎接海军节,回报军民情。”4月22—23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董宇超,参加了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2周年大型义诊活动。  

  在活动中,董宇超看到了许许多多熟悉的同事。一年前,他们曾共同奋战在武汉,直到迎来了疫散春归。如今正值人间四月天,“庆建党百年·展军医担当”的火红横幅飘展在春风里,他的思绪却不禁回到一年前——

  2020年4月16日凌晨,“解封”不久的武汉还在沉睡,知音湖畔的火神山医院却已“醒来”。蒙蒙亮的天色里,集合、列队、清点……海军军医大学60多名医疗队员齐刷刷抬起右手,向这座奋战了82天的“英雄城”庄严告别。依照上级命令,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逐批撤离。这一天,是海军军医大学最后一批队员离开武汉的日子。

  在抗疫最难的关头,他们领命驰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欣然归去。没有夹道欢送的人群,他们走得悄无声息;送出一批又一批康复患者,他们走得满怀欣慰。

  最早驰援 最晚回撤

  回顾一年前那个抗疫战场,没有硝烟,有的只是病区里各种监测仪器的“嘀嗒”声,见证着、诉说着这所军医大学医疗队员们的故事。

  “除夕雨夜领命出征,武汉解封仍在坚守。”海军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是抵达武汉最早、撤离最晚的医疗队之一。从去年1月24日起,该校先后派出两批次、300余名队员接续驰援,从汉口医院到火神山医院,再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患者不清零他们不撤兵,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那个除夕夜,战“疫”号角陡然吹响。夜雨中,海军军医大学为首批支援湖北的150名医疗队员举行出征仪式。“不计酬劳,无论生死!”“疫情不退,我们不退!”铮铮誓言响彻校园。没有千头万绪,唯有齐心抗疫。当晚11时,医疗队乘军机直抵武汉,即刻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阻击战——

  凌晨3点进行任务对接、早晨8点进驻防疫一线、开设4个病区日夜施救、扩展至133张床位满负荷收治……进驻汉口医院后,他们以最大限度、最大能力救治患者。

  10天后,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医疗队转战火神山医院。离开时,队员们将1200余件紧缺医疗物资留在汉口医院。该院ICU负责人乐文卿说:“海军军医给我们留下了经验、留下了作风、留下了鱼水深情。”

  转战火神山医院初期,设施尚未完善,急救硬件不足。被誉为“硬核”护士长的陈静,带领从全军各单位抽调的50名护士,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熟悉装备性能。凭着多年急救经验,她们短短2天便整理出1000余种药品耗材,又将这些耗材从仓库转运到位。

  2020年2月17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两天后就成批量收治患者。最忙的时候,每隔10分钟就要完成1名患者的分诊运送,一周内要进行上千份核酸检测。时任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说,为了点亮光谷的“生命之光”,他们组成24小时抢救组、成立人文护理团队……每一天都像打仗一样拼。

  去年3月末,国内各医疗队已开始离鄂,这群军医们却仍“铆”在火线。“既然给至暗时刻带来了微光,我们就让它燃得更久一点。”90后护士孙青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鏖战“红区” 坚守到底

  随着疫情“至暗时刻”的逐渐褪去,火神山医院和光谷院区平均每天都有数十例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患者。住院患者在减少,但救治难度并未降低;诊疗转入常态化,但护理需求并未减轻。

  重症救治,成为武汉保卫战必须攻下的堡垒;悉心守护,仍是抗疫一线不变的主题。为了不负生命重托,海军军医大学的医疗队员们慎终如始,竭力战斗在“红区”(指抗疫医院中重病隔离病房),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位重症患者。

  2020年3月7日,百岁老人王爷爷治愈出院,成为光谷院区收治的年龄最大的患者。救治王爷爷,是一场与病魔的激烈较量。老人刚入院时,患有新冠肺炎、阿尔茨海默症、腹主动脉瘤、高血压、心衰等8种疾病,负责救治的重症救治专家曾力坦言,老人入院时一直昏迷不醒,且已百岁高龄,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山大”。抽选呼吸重症、老年病等学科专家骨干,组建专门医疗和护理团队,安排24小时特级护理……采取多种治疗方法精心诊治12天后,曾力看着老人一天天康复起来。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