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北京打工人

2021
05-0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新华全媒+丨瞭望丨北京打工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社记者 丁静毛伟 杨淑君 任超

  ◇城市里的繁华、拥堵和霓虹灯,与皮村昏暗的灯光、夜幕下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是我深深地知道若是没有皮村,没有几亿新工人,像北京这种超级大都市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群年轻人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既有疼痛也有坚韧,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

  距离天安门大约33公里的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聚集着很多打工人。

  这些从事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的劳动者,在将青春和热血献给北京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活得自尊、自信、有价值。

  “我不觉得保姆阿姨是低贱的。季羡林说过,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身份感。”北京育儿嫂、网红作家范雨素说。

  “高楼大厦是我建,光明大道是我建;我们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是新天地的开拓者;手挽起手来肩并着肩,顶天立地做人。”音乐人、皮村“工友之家”创始人之一孙恒在《打工、打工、最光荣!》的歌词中写道。

  “诗歌商店”里的小海

  衣服10元,理发8元,盒饭6元……在重载长车扬起的灰尘里,《伤心太平洋》的歌声、小贩叫卖声、狗吠声,烘托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初来皮村的人,如果不是每两三分钟就能看到一架大型客机从头顶掠过,甚至可能会忘记,这里也是北京。

  34岁的小海是北京同心互惠商店店员。商店从北京各个小区把城里人不要的衣物收来,再以十块八块的价格卖出去,维持运转,也支持公益事业。

  小海在店门口贴上“诗歌商店”的纸条,孤独的时候,他抄起吉他边弹边吟,也将温暖的诗句抄成卡片送给客人。

  小海的名字取自诗人海子。他喜欢写诗,最满意的作品是《中国工人》:我是一名中国工人/在钢筋水泥的欲望大楼里圈养着我们的廉价青春/春夏秋冬的变迁不属于我们/粮食和蔬菜也不再需要我们关心/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Made in China的神秘字符疯狂流淌到四大洋和七大洲的每条河流与街道的中心/再用那一张张单薄苍白的工资单/来换取一张张年关将近时想要归家的票根……

小海在诗歌商店前。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因为家境贫寒,15岁半的小海初中没毕业就去了深圳打工。从深圳到东莞、从宁波到郑州、从嘉兴到北京,他说自己的名字是“7639115156100350”——这串“密码”是他在深圳一家电子厂、东莞一家运动服装厂、郑州富士康的工号。

  小海喜欢看书,但小时候没书可看——学校有图书室,不过很少开放,没关系的人看不到。

  2008年春天,小海在宁波一座小岛的服装厂上班,坐在车间能看到起伏的海面。一个月一次的休息日,小海有次去了趟镇里的大超市,他没买吃的穿的,却淘到两本很厚的书——《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四书五经》。

  两本书39.8元,为小海打开了车间外的另一个世界。阅读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让小海感受到精神的富足。“上班的时候做衣服,踩着缝纫机也在那里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小海没存到钱、没买下房、没考上驾照,最让他难过的,是没有女朋友。

  他在《礼物》中写道:我想爱你/可没什么能够给你/我不能给你打工十几年的车间疲惫/不能给你城市十月散落着的片片荒芜/不能给你干涸的河流或孤独的星空/可是我想爱你/我该给你些什么/该用什么打动你/我只能给你一个孩子的纯洁和天真/给你一个男人面对落日的颤抖与赤诚/给你一个工人面对世界的觉醒及呐喊/给你一个用劳作的双手在土地上丰收的新希望……

  小海的诗“火”了,但他说,写作的时候面对自己,从未想过哪首诗会和陌生人产生共鸣。不过只要人的思想是纯粹的,是闪烁着光芒的,就没人能够阻挡它传播开来。

  “北京是我最想留下来的地方,从来没想过要离开。离开后,我怕之前那种颠沛流离的迷茫感会再次袭来。这种感觉再次袭来,当我不再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抵抗。”小海说。

   “让大家内心丰盛一点”的工友之家

  小海有一群朋友——皮村新工人文学小组(俗称皮村文学小组)的工友们。

  周六或者周日晚上七点左右,皮村喧闹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但“工友之家”的院子里,热闹才刚开始。

皮村文学小组开课了 新华社记者丁静摄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