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网红打卡地”:到底是“打卡”还是“打扰”?

2021
06-16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记者探访北京“网红打卡地点”发现——

  打卡”已经打扰了当地居民

  “嗨!您,让开,这边拍视频呢。”一个衣着靓丽的女孩,站在什刹海边北官房胡同拐角处,朝路过的行人喊话。行人看了看她,只能扭头离开。

  原本通行的道路,却因为拍视频,而被短暂“征用”。是女孩打扰了行人,还是行人打扰了女孩?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很多“网红打卡地”。记者走访了这些地点发现,“打卡”似乎成了打扰的借口,正在颠覆网红地点原住民的正常生活。

  ▍什刹海

  早晨6点“第一拨就来了”

  拍视频的女孩在胡同里来回走了几个猫步,身后两个同伴,蹲着用相机拍摄。在得到尽显长腿的视频后,他们满意地离开,寻找下一个打卡地。

  北官房胡同紧挨着银锭桥,而银锭桥连接着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无论是北京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知道,这一块地方,几乎是北京最早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端午节假期,天空透明度不是很高,站在银锭桥上,没办法看到西山。但这不妨碍游人们挤在桥上,拿着各式设备一通拍。曾经,游人们还只是拍照片,现在随着短视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边走边拍,桥上越发拥挤。

  沿着什刹海,都是商铺、酒吧、餐馆,顾客盈门。往胡同深处走清静一些,胡同的墙壁上,能很清楚地看到什刹海街道设置的文明旅游提示,其中一条就是“私人住宅勿打扰”。除了官方给出的提示,四合院院门上还有自制的告示,比如“非请勿入”“谢绝参观”“私宅勿扰”等等。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告示有时候也起不了作用。

  “有进来的,怎么没有啊?文明的人,挡得住。不文明的人,你挡不住。”坐在自家院子门口,手拿一份报纸的刘大爷说,“我这一是看报纸,一是挡着点儿人,不然说不定就进院里,咔咔拍起来了。”

  生在南官房胡同,长在什刹海边,刘大爷眼看着人来人往。“自打酒吧开起来,这边人就多了。”在他眼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居民区,院子里头是自己的家,院子外面是遛弯闲逛的地方。但随着打卡人群的增多,家周围的状况慢慢变了。“最早的一拨是早晨6点,看完升旗就来了。”刘大爷指着路过的旅游团,“我问过,主要是因为这边不要门票啊,也算一个景点。”

  旅游团一来,基本上就别想睡了。刘大爷倒是习惯了早起,但小孙女刚刚两岁多,不想早起。这几年,为了避免游客扰民,街道给胡同里增添了很多告示。但还是挡不住源源不断的打扰。“人太多了,总有一两个不守规矩闯进门的。”刘大爷不明白什么叫“打卡”,但他说,游客大部分是走马观花,拍几张照就走,“有几个想了解胡同究竟怎么回事?要想聊几句胡同历史,我还真乐意聊聊。”

  鼓楼、东交民巷

  为拍照片游客站到路中间

  什刹海东边不远就是鼓楼,鼓楼南门的三岔路口,又是一个打卡圣地。不大的路口,三个方向涌来的公交车、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川流不息。即便这样,打卡人群的热情,也丝毫不减退。

  如今,大家似乎不再钟情于拍鼓楼本身,而是喜欢跟路牌合影。一个鼓楼西大街的路牌,不断有人抱着合影,因为人太多,甚至要排队。鼓楼东大街那块路牌,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路牌就立在人行道最外侧,所以想拍清楚路牌,拍摄者就不断往路中间靠。拍着拍着,就站到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交界线上去了。来往的车辆,只能不断避让。顺畅的交通秩序,一点点被打卡人群挤得七零八落。有时候,打卡人太过专注,或蹲着,或撅着,或拧着,完全不顾身后的状况。正常骑行的市民,只能等他们拍完,再摇摇头,继续通过。

  还有游客拍起了公交车,他们挤在鼓楼南侧,等着107路电车,在鼓楼面前转弯驶过来,抓拍一段视频或者照片。原来,民谣歌手赵雷在《鼓楼》里有一句词“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所以,总有歌迷到这里来,打卡107路,感觉一下自己的青春,有没有被带走。

  打卡影响交通秩序的事情,还发生在东交民巷。这条全长1552米的街巷,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烙印。如今,它早就成了婚纱摄影和网红打卡的聚集地。

  “来,缓缓走过来啊。”摄影师在路南侧指挥,一对新人手挽手,微笑着从路北侧,款款走来。大概是画面略有瑕疵,摄影师摇摇头,又让两人退回去,再重新穿一次马路。这不是人行横道,更不是封闭路段。机动车正常通行,婚纱摄影见缝插针。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