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 新中国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

2021
06-21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 新中国最大程度实现了教育公平

  北京,6月的晚霞中,一位6岁的小姑娘穿上漂亮的裙子在幼儿园门口拍照留念。再过几天,她就要从幼儿园毕业,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

  这个小姑娘是全国亿万青少年的缩影。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这一宣告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国初期小学净入学率仅为20%的“文盲大国”,变成了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的教育大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更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曾几何时,教育还是一些地方的民生短板,很多孩子还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曾几何时,义务教育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还存在鲜明的“鸿沟”;

  曾几何时,走出那道山沟沟考上大学,还是很多山里娃遥远的梦……

  百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就是为了让更公平的教育惠及全体人民。

  今天,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

  大规模扫除文盲:让亿万中国人民“睁开眼睛”

  2021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92岁高龄的顾明远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专访。

  顾明远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他是新中国从事师范教育的第一批人中的一个,也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我1948年开始当小学教师,现在已经从教73年了,对于新中国的教育,我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见证者。”顾明远说。

  在几乎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所有重大教育发展节点及变革的顾明远看来,扫除文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成就。

  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教育家底”: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0.4%(1950年),小学净入学率也仅有20%,初中和高中的毛入学率也处在极低的水平,分别为3.1%和1.1%。

  为了让亿万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摆在新中国面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扫除文盲。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大规模扫盲的同时,新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建成。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顾明远对这次会议记忆犹新。当年,他又一次参加了高考,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时,他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新生。

  这次会议提出,“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1951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文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地位、年限和互相衔接的关系作了新的规定,专业化教师队伍初步形成。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正式颁布,全面规范了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两份文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小学、中学各科教学大纲,新中国初步建立起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到了1957年,我国正式提出了“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重要节点。”顾明远说,教育方针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培养目标及其规格,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到1965年年底,中等学校学生达到1432万人,小学在校生达到11626.9万人,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1946年增长了6.9倍和3.9倍。

  如果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教育,何谈公平?更何谈发展?

  从1949年到1965年,全国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让上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公平地接受教育

  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要做到起点公平,让所有的孩子有同样的起跑线,这是一个基础。”前不久,原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吴启迪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只有让每一个学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到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