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支教新疆:“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2020
09-10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从北京出发,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师范大学,再到南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小学,30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先坐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乌鲁木齐,再坐两天两夜的大巴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和田,最后在和田市区坐小车才能到达。

  这条路,北京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的成员刘继再熟悉不过。2017年,本科刚毕业的刘继离开北京大学到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支教。一年以后,2018年3月,刘继跟随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的支教工作队,下南疆维吾尔族村支教,所在学校就是巴克墩小学。

  9月8日,在回校的火车上,刘继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两年的支教生涯,“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生南国行远疆,一个湖南人的梦想

  燕园嘉木,生南国兮;受命西迁,行远疆兮。栉风沐雨,抚今畴昔;禀告母校,此行成矣!

  刘继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大学毕业之前从未到过新疆,但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去新疆。

  为什么?刘继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读历史,在读到清朝名将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的时候,内心很是向往,“我姥姥小时候(解放初期)所在的村里,还有长辈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后来村里还有响应国家征召上天山的‘湘女’。”仿佛在冥冥之中,湖南湘潭的刘继早已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去新疆的这个梦想种子开始发芽。刘继所在的法学院同一级有两位来自新疆的同学,刘继的一位直系师姐也去新疆支教过,从他们的口中,刘继得知了很多关于新疆的情况,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特别希望能到新疆去看看,只是当时没想到是以志愿者的形式去的。”刘继告诉记者,去新疆支教既可以圆了自己去新疆的梦想,还可以追随前辈的脚步减少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这个想法在脑海里一旦形成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刘继的决定一开始就遭到了父母的质疑:那么远的地方,一个南方娃娃要支教一年,吃饭能习惯吗?气候能适应吗?耽误学业怎么办?

  父母的质疑不无道理。“新疆的环境难以适应的主要是气候和饮食,气候包括干旱和冬天特别寒冷,饮食上就是要适应馕等面食和牛羊肉。”刘继说,好在北大支教团管理办有比较系统的行前培训,除了对队员进行严格的体检分配支教地以外,还包括督促大家锻炼身体、在大四到支教地提前教学实习、在学校清真食堂提前适应新疆饭食等。

  刘继自己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自己到图书馆读了许多与新疆历史地理有关的书籍资料,培养对这片土地的感觉;还看了一些各条战线援疆前辈事迹的报告文学、影片等,包括左宗棠传记、王震将军传记、八千湘女上天山、北大援疆五十年、前十几届支教团前辈的札记等,用前辈们的事迹激励自己,“总之,只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准备,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至于学业问题,刘继觉得,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自己不想按照大部分人毕业工作的节奏走,只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刘继的父母很开明,被刘继成功说服了。

  2015年,大三暑假,当时只有20岁的刘继递交了自己去新疆支教的申请。一年后,刘继踏上了西行的援疆支教路。

  和支教团一起西行,怀良辰不孤往

  于我而言,在沙漠腹地挥洒青春汗水,实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新疆梦,更是以青春的名义追逐伟大的中国梦。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的一句话。在刘继看来,去新疆支教是“怀良辰不孤往”,“这句话中包含为了理想的热望一往无前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当然,这是一种文学化的表达,良辰是肯定的,却不是‘孤’往。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坚强的团队,团长张家玮、团员陈天和、乔婧、禚星辰,都是深受未名水滋养、充满理想主义热忱的小伙伴,所以并不孤单。”

  从北京出发,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刘继终于到达了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学生们跟刚毕业的刘继都差不多年纪。

  怎么才能给他们上好课?在学校提供的课目名单里,刘继选择了自己比较擅长的古代文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因为学校很多学生都是民考汉,无论是汉语水平还是学业水平都不是很高。尽管如此,第一次给同龄人讲课,毫无经验的刘继还是有些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