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何保字当头?

2020
09-16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中轴线申遗独特布局 老胡同老院落会讲乡愁 核心区保出静美画卷
  北京为何保字当头?

  8月21日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明确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北京青年报记者连日来在核心区老街旧巷、中轴线旁,以及非遗老字号探访,感受“保”字后面的深邃内涵。

  北京要保“特”:

  紧迫推进中轴线申遗

 

  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

  站在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三层北望,视野豁然开朗,平缓的天际线、立体的中轴线、宏阔的对称布局尽收眼底。迎着习习清风,远眺3公里外的正阳门箭楼,用200mm的长焦距镜头拉近,还能看清一个个箭窗。环顾南中轴线东西两端,可见自然博物馆、天桥百货商场等地标建筑。如果把镜头推到两年前,也就是2018年6月26日下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正是在这里,对标申遗要求,逐个点位确认影响中轴线风貌景观的建筑,现场研究整治方案。

  这条独特的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骨架”统领。从201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八次赴此处调研。今年7月13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天意商城楼顶平台察看影响中轴线景观视廊的建筑现状。北青报记者近期沿中轴线采访了解到,“降层”,是很多沿中轴线建筑改造的普遍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与中轴线独特的空间结构相协调。北海医院和天意商城降层改造明年开春将正式动工,建筑高度将由23.7米直降为9.6米。

  市委主要领导的现场督办,透露出的是对“保”字当头的强调、对中轴线独特性的感知、对中轴线申遗工作的紧迫感。《核心区控规》指出,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老城整体保护之所以要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轴线代表了老城的“独特性”。北青报记者梳理市委书记蔡奇历次对老城保护调研,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保护、传承、利用好中轴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老城骨架要保“特”,就是要处理好点(遗产点)、线(轴线界面)、面(街区背景)的关系,严控建筑高度,保留住开阔平缓的天际线;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向社会开放,抓好重点文物腾退等。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方针,已经随着《核心区控规》的正式颁布,在各方达成深深共识。

  老城骨架要保“特”,时间紧迫不待人。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钟楼修缮年内启动;地百改造已经完成,即将重张;鼓楼西大街秩序整治正在进行;庆云寺、五道庙都在“压茬推进”, 在操作层面就是“要明确范围和时限,以最小代价实现中轴线申遗成功,从现在开始,只争朝夕,一茬接着一茬干,力争在规划期内实现申遗目标”。

  北京要保“老”:

  让老胡同老院落老字号

  留乡愁、讲记忆

  3000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历尽岁月淘洗,“老城不能再拆了”,一个“老”字,不仅仅是时间轴的概念,更包含了“都与城”的情愫和乡愁。近年来,北京正在用绣花般的功夫保护老院子、老胡同、老门楼、老建筑。

  老院子保护的抓手之一在于“共生”。9月初秋傍晚,东城区雨儿胡同30号院,70岁的崇宝才刚吃罢晚饭,一张藤椅、一杯茶水、一把蒲扇,老人正在享受老院里的悠闲时光,他在这院子里已经住了30多年。而今,昔日里私搭乱建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环境的全面提升:自家小屋配厨卫,墙体做了保温层,连屋子的门都是双层的。雨儿胡同的整治提升还给这个多年的老院子带来了一种新生态:共生院,也就是院内部分腾退出来的房间,被用于居民议事、公共活动、社区服务、展览展陈的公共空间,另有两间屋住着两户原住民,崇宝才是其中之一。不仅是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了,让崇宝才特别开心的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房子改造时设计师应老爷子的要求帮助搭了一个藤缠蔓绕的葫芦架,每天傍晚看着那几个硕大的葫芦在微风中摇曳,崇宝才每每觉得幼时“念想”又回来了,心里的乡愁就在眼前。

  北青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除了老院子以外,北京的老胡同、老门楼、老建筑,很多都是在“以修缮文物的标准”来修旧如旧。比如,在东四地区,183个门楼经过精心修复已经亮相。据了解,这次修缮很多墙体是经过细细打磨,“蹭”出原本的古朴原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