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要坚强,我不怕!”这是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添添在被罩上模具,推进质子治疗仓前,哭着对身边爸爸说的话。
近年来,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新增2.5万名儿童恶性肿瘤病例,平均每天超过60个孩子被确诊为癌症,且发病率正以每年约2.5%的速度递增。儿童恶性肿瘤已成为继意外伤害之后导致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不同于成人肿瘤,儿童肿瘤类型多样、进展迅速,且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容易与普通疾病混淆。反复发热、面色苍白、淋巴结肿大、四肢骨痛、腹部包块、食欲下降等常见表现,常被误认为是感冒、生长痛或消化不良,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让更多家庭了解疾病、提高警惕,6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马文斌教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肿瘤外科主任医师韩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伟令教授等专家受邀来到河北一洲肿瘤医院,参与“星光守护计划——儿童肿瘤义诊季”活动,为前来就诊的患儿提供面对面咨询与专业诊疗建议。
“孩子患病往往不会明确表达不适,而肿瘤类疾病在早期也并不总是以明显疼痛为主。”张伟令教授指出,如果孩子出现持续低热、活动能力下降、不明原因的出血或皮下淤青等情况,应尽早就医,排除肿瘤的可能。
据悉,儿童肿瘤主要分为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两大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最多见的一种儿童恶性肿瘤,表现为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皮肤淤青、骨关节疼痛等。儿童脑肿瘤是最常见的实体肿瘤,早期可能表现为头痛、呕吐、走路不稳或视力异常,极易被误判为胃肠炎或视疲劳。此外,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淋巴瘤等,也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部分仅表现为腹部包块、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或间歇性发热等,缺乏典型“肿瘤痛感”,更容易被忽略。
在临床工作中,识别儿童肿瘤的难点往往在于“症状像常见病,治疗却不能拖”。张伟令教授坦言,很多患儿早期表现并不剧烈,有的只是轻微贫血、肢体疼痛或腹部轻微鼓胀,家长往往认为“孩子精神不错”“生长痛”而忽视复查,部分基层医生也容易将早期表现归因于感染、肠炎等常见病,从而错失进一步检查和转诊的机会。
“我们遇到过一些确诊较晚的患儿,早期其实就已经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反复出血,但被反复当作普通感冒治疗,等到真正被发现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韩炜教授强调,儿童生长发育代谢快,肿瘤进展往往比成人更迅猛,家长一旦察觉孩子“反复生病不见好”,就应尽快进行更系统的检查。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识别这些‘小信号’,比如孩子总说腿疼但并无外伤,或长期乏力、面色蜡黄,这些都不应简单归因为‘长身体’或‘缺营养’。”他提醒,面对这些反复或持续性症状,一定要保持足够警觉,及时就医检查,不可盲目等待“自然好转”。
所幸,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推广,儿童肿瘤的治愈率已大幅提升。根据国际及国内权威数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儿童白血病患者若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突破80%甚至超过90%;儿童肾母细胞瘤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或超过90%;低风险神经母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整体来看,许多早期发现且规范治疗的儿童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到70%–90%。
为推动儿童肿瘤早筛意识普及、让更多家庭受益,河北一洲肿瘤医院“星光守护计划”将在每年的6月—8月持续开展义诊服务和线上科普活动,邀请多位国内儿童专科专家轮流坐诊,向家长普及肿瘤相关知识,帮助他们识别风险信号、明确就医路径,为更多孩子争取康复希望。如需了解更多活动信息或咨询专家问诊,请拨打医院热线:400-6090-1111。
“孩子的病不能等,尤其是肿瘤类疾病,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理想。”张伟令教授强调,很多儿童肿瘤早期表现不典型,但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面色苍白、四肢疼痛等,都可能是血液系统肿瘤的预警信号,不能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