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田:见不得别人破坏顺义“母亲河”

2021
08-12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81岁李书田自2015年起在潮白河边劝阻不文明行为;由他发起的护河队从40多人发展到110多人
  李书田:见不得别人破坏顺义“母亲河

  2017年,老干部星火志愿护河队在潮白河边巡逻。顺义区委老干部局供图

  8月2日,李书田在裕龙三区居委会讲述护河队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实习生 吴静涵 摄

  顺义潮白河边有个“爱管闲事”的老头儿。他身材微胖,说话时中气十足。看到地上的垃圾他要捡一捡,碰上违规垂钓的他也要管一管。

  “我亲眼见证了潮白河从水源丰富到河水枯竭,再到现在清亮的水重新回来,不忍心这条河被别人破坏了。”

  今年81岁的李书田是顺义区“老干部星火志愿护河队”的首任队长,李书田有着56年党龄,今年当选为北京市优秀党员。在他的推动下,护河队从2015年建队初的4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110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7岁,每天在俸伯桥和彩虹桥之间约两公里的潮白河河段巡河。潮白河畔,从以前只有李书田一人“多管闲事”,到目前成为以老党员为骨干力量的护河群体。

  一辈子没离开过潮白河

  土生土长的顺义人李书田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潮白河。小时候长在河畔,工作三十余年与河结缘,退休后住在离潮白河最近的地方。

  1965年,25岁的李书田来到了北京市顺义县(现顺义区)李桥人民公社参加工作,这年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李书田记得自己住在李桥公社沮沟村的一户人家,这里紧邻着潮白河,每天伴着潮白河的水声起床。

  那时的潮白河畔在李书田的记忆中是“最原生态的美”。“那水相当好,清亮得很。我们累了,从田间地头走到河畔,拿手捧起来就喝,没有水井的时候也都是直接到河里挑水吃。”

  作为“京郊粮仓”的顺义,依赖着潮白河的滋养。“潮白河畔生长着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稻田,河里还有大鲤鱼在蹦。谁家里一蒸黄金米,全村人都能闻见香味。”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李书田的记忆里,天旱少雨,为了合理利用潮白河的水,每年十月初播种完小麦后,他们都要拦河截水,再把水引进田地里进行灌溉。“当时潮白河在我们下游的距离并不长,如果不堵,水也是白白地流进大海里。”

  在李桥公社的工作结束之后,李书田又来到南彩镇、大孙各庄工作。“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这20多年我一直在潮白河附近工作。”来到顺义县水利局(现顺义区水务局)工作之后,李书田更是与潮白河分不开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顺义县委组建农业协调委员会。李书田成为了其中一名委员,每天都要到他“蹲点包片”的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进度。

  “木林,北小营,李各庄,赵各庄,龙湾屯。”即便已经81岁高龄,李书田仍然能掰着手指头,把自己负责过的五个乡一一细数。“苏庄、郭庄、官庄、南北庄头……”顺着潮白河,当年的每一个村落也都在李书田心里。

  “不忍心这条河被别人破坏”

  李书田也记得潮白河枯竭的样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城市扩大,居民用水量增加。1998年,潮白河断流了。河床冷落,杂草丛生,“春天多风的时候,风把河床上的沙子卷起来,河岸边的居民们根本不敢开窗。”

  到了2007年和2009年,北京市为了“引温入潮”投入大量资金,也就是将温榆河的水调往潮白河。而在李书田印象中,最高峰时一天有20万立方米调入潮白河,那时候调水平均每立方米耗费1.5元,20万立方米就是一天花费30万元。

  大概用了十年,潮白河里清亮的河水又回来了。“小时候我就住在潮白河边的村子,工作也在河畔,退休后也住在离潮白河最近的地方。”李书田说,“我亲眼见证了潮白河从水源丰富到河水枯竭,再到现在清亮的水重新回来。我不忍心政府花费巨资恢复的河被别人破坏了。”

  从那之后,已经退休的李书田每天都到潮白河边“遛弯”,看到不文明的行为便上前劝阻。

  每次遇到违规垂钓的人,李书田总是忍不住劝阻,他一遍遍地说:“河里的鱼是国家放的,每条鱼都是小小的净化器,鱼吃水中的微生物,吃了之后就能净化河水。”

  遇到不听劝阻的,李书田也不灰心。“旁边的人也会帮我说句公道话,说明护河是得到更多人支持的。”

  2015年,李书田被所在的裕龙三区社区选为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