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会说段子的交警”黄俊:是执法能手也是炸场高手

2021
08-23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黄俊来一手

  本报记者 杨洁

  “大家好,我是上海交警黄俊,如果您是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外国朋友,请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镜头前,制服笔挺的黄俊流畅念着警方的温馨提示。同事用手机帮他拍摄,方式很“草根”:手机背后贴着一张A4纸,台词打印在纸上,字号很大。白纸中间被剪掉一块,摄像头正好从窟窿里露出来。  

  “手工提词器。”黄俊解释,镜头卡在这个位置,录制时眼神不会乱飘。更重要的是节省时间,用这个方式录制一遍就过,成为他忙碌工作中的小小插曲。“一开始我也不懂,拍多了就熟了。”

  《脱口秀大会4》节目播出后,这位在台上“说段子的交警”收获了大量关注。黄俊承认,在刚接到节目邀约时很忐忑,担心效果不好:“怕有人说,一个人民警察,怎么在娱乐节目里‘抛头露面’?”

  大家的反馈与肯定,让他放下了心中的石头。通过这次开麦,更多人认识了交警这份职业。市局交警总队找他录制的这段温馨提示在网上发布后,评论区一片热情点赞:“上海优秀的警察小哥哥,比心!”即使这一次,黄俊没有说搞笑段子。

  交警骑手

  “延安东路西藏南路口,两辆轿车发生碰擦……”巡逻车内,电台响起播报,黄俊眼明手快地点开警务通:“收到,我在附近,这就过去。”

  工作中,比起段子手,黄俊更像是一名“骑手”。交通事故当事人报警后,他们必须火速“接单”。“按照规范一般接报后5分钟之内须赶到现场。”黄俊娴熟地打方向变道,随即一脚油门,往事发地赶去。如果不是带着记者,平时,他更习惯骑警用摩托,穿行起来更加效率灵动。

  其实,在舞台上分享执勤日常的黄俊,已经不在外滩站岗了。几个月前,他升任黄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工作岗位也从一个固定点位拓展至更大的范围。

  管理队伍、协调统筹成为他的工作日常。辅警流动性大,更需规范要求。每天早上,给小伙伴们“敲”完“木鱼”,他就会根据安排,巡视重点区域,处理重点警情。

  黄俊的警务通随时带在身边,如果同事们忙不过来,他自己也上阵“接单”。上月底,台风“烟花”袭来,黄俊整整三天没回家,一天处理了十几单警情。“如果你国庆或者过年再来采访,肯定故事多多:娃丢了、找不到车了、迷路了……”

  与台上的幽默搞笑不同,系上装备、戴上警帽、拿起指挥棒,黄俊的气质一下子变了:路口中央,他站姿笔挺、手势标准,犹如一名指挥官,用车水马龙的音符,奏出和谐乐曲。处理事故纠纷,或者劝离违规占道,威严与亲切并存。

  黄俊说,自己的脱口秀能获得这么多关注,还是占了外滩的“便宜”:“我们统计过,以前80%外地游客到上海的第一站就是外滩。外滩代表上海,在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格外能引起人们共鸣。”

  工作中,黄俊与同事们肩负更多的却是外滩的“压力”。细数一年十二个月,他们每个月都有安保任务:“一月跨年,二月春节,四月清明小长假,五月劳动节,六月开始暑假,九月中秋,十月国庆,十一月进博会,然后又是跨年,迎接新的一年。”最难熬的就是国庆小长假,一连七天“车轮战”,无论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一早必须准时到岗。“别人过节,我们就掰着手指数,假期还有几天结束。”

  每到节假日,黄俊与弟兄们一般都要忙到凌晨3点;平日里,结束工作也往往是午夜了。这时,“占便宜”就换了一种概念:“如果哪天晚上11点说收队了,大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执法能手

  游人如织的和平饭店门前,南京路步行街与中山东一路丁字路口,人称“外滩第一岗”。

  这是黄俊担任交警后的第一个岗位。从2013年起,他在这里一站就是六年。如今,外滩区域依然是他义不容辞的主战场。

  “这个岗位一整天不能断人。”黄俊说,以前他早班是清晨6点半到下午3点,中班是下午3点到晚上10点半。站岗时,每一个半小时允许休息15分钟,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严寒酷暑最是难熬。高温天,地表温度可以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晒化鞋底是常态。一个班头下来,1.5L的瓶装水,黄俊要灌两瓶。

  不仅是“站站马路”那么简单。按黄俊的说法,在这半天,真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前两天,他在这里接受媒体采访,没一会儿就有人神秘兮兮地凑近:“我能到江堤下面去吗?黄浦江风水好,我想舀一点上来。”还曾经有人一拐一拐找到他,说要报警:“民警同志,我踩到胶水了。”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