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成长

2021
08-24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成长

  【教育观察】 

  编者按

  近日,家庭教育法草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进行了二次审议。草案建议将“家庭教育”这一概念表述修改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并拟将家庭教育法的名称改为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家庭教育的提出,使我们联想到“原生家庭”这一概念。所谓原生家庭,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近年来,“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的成长”“原生家庭的影响力有多大”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热度常年居高不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和心理研究领域围绕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了解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对家长成为合格的第一任老师意义重大。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由父母的态度决定

  家庭养育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学会的是指责;生活在敌意之中,学会的是打架;生活在嘲笑之中,学会的是害羞;生活在羞辱之中,学会的是内疚;生活在宽容之中,学会的是大度;生活在赞扬之中,学会的是自信;生活在公平之中,学会的是正义;生活在安全之中,学会的是信任;生活在赞许之中,学会的是自爱;生活在相互承认和友好之中,学会的是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钱志亮指出,“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态度,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统养育观念,钱志亮认为,“这种环境下教育大的孩子,由于总是在被专制,就会自卑,懦弱、冷漠、消极,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敌意或者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的行为。父母原以为棍棒下面能出孝子,最终会发现: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

  苏珊·福沃德则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里强调父母情绪的重要性,许多父母往往自己在保持稳定的情绪或健康的心态方面存在着(或者存在过)极大的障碍。

  这一点于纯深有体会,她儿子刚满8岁,她发现,当她自己处于很浮躁的、喜欢给孩子打鸡血的状态时,孩子往往也很浮躁,并且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的耐受力比较低,孩子的心情波动明显增大。这让她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说,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么是“正确”的言行方式。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会对他们的某些言行大加鼓励,而对其他言行进行抵制。这就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悦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并学会对父母的话全盘照办。

  很多时候,不取悦父母被父母视为一种不正确的行为。比如父母时常让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节目,实际上是为了炫耀,让自己“有面子”。如果孩子不愿意表演就会被指责为“不听话”“不大方”,让父母觉得颜面尽失。长此以往,为了取悦父母,很多孩子便会硬着头皮表演,最终获得满足感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孩子性格的养成,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不仅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也包括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如果孩子因为父母的行为受到伤害,那么这种伤害会成为孩子的一部分。反之同理:如果父母冷静达观、精神健康,那么这些积极因素也会传递给孩子。

  原生家庭中的无奈要用对话和理解来面对

  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影响极大。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孩子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乐瑶来自西南的一个小乡村,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母亲在家里做小买卖补贴家用,父亲则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因此家中的重担都由母亲一人承担。乐瑶的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还伴有一定的家暴倾向。“他别回家是最好的”,乐瑶说,她在家里并没有感受过多少温暖,有的多是无奈、恐慌以及压抑。原生家庭让她“有了极度渴望自由和阳光的心”。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