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80后”残疾人的新生活:当好残疾人的“大管家”

2021
08-26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希望所有的残疾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全社会能更多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16年来,这是王晓丹对残疾人朋友最大的心愿。

  38岁的王晓丹是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常青街道残联理事,在基层工作16年里,她以细心、耐心、用心的工作态度,当好辖区内残疾人的“大管家”。今年7月,王晓丹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常青街道辖区现有601名残疾人,其中一多半为肢体残疾人,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有286名。只要有时间,王晓丹便经常入户走访,跟他们聊家常,问需求,可谁能想到,挨家挨户走访的她,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

从2005年开始在常青街道从事残联工作,王晓丹一干就是16年。 李东方 摄

从2005年开始在常青街道从事残联工作,王晓丹一干就是16年。 李东方 摄

  13岁时,一场疾病颠覆了王晓丹的生活,脊髓损伤造成其下肢不能行动。经过长期康复训练,从依靠拐杖,到慢慢能独立行走,她的身体日益好转。在父母的鼓励下,她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重新上学,接受教育,并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

  基层残联工作最考验耐心、细心、责任心,从2005年开始在常青街道从事残联工作,她一干就是16年。王晓丹告诉记者,“残疾人工作包含很多,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教育等,基本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我们都要负责。”

  作为一名残疾人,很多时候,王晓丹更能感同身受,体会到残疾朋友的困难和不易。“有些残疾人比较排斥别人,尤其是涉及到他自身残疾方面的事情,不愿意和他人沟通,还有的残疾人虽然走出家门实现了就业,但短时间内他的心理状态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不太会和同事相处,有些依赖他人。”王晓丹说,每当遇到这些情况,她就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和他们产生共鸣,告诉大家工作中如何调整心态、与他人相处,慢慢开导,帮助他们走出来,融入社会。

王晓丹和工作人员为贫困残疾人进行无障碍入户设计。 李东方 摄

王晓丹和工作人员为贫困残疾人进行无障碍入户设计。 李东方 摄

  针对辖区内的贫困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残联工作人员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会为他们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按照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我们为每一户拟定‘个性化’改造方案,方便他们的日常行动。”王晓丹介绍,比如听力残疾人,便为他们安装闪光门铃;偏瘫的残疾人,会在床头设计扶手;对肢体残疾人,为他们家里安装遥控灯,院子里有台阶的,会设计坡道,方便轮椅行走,浴室内安装浴凳、防滑垫,厨房安装低位灶台等。

  多年相处中,在常青街道残疾人心目中,王晓丹早已成为了他们的“贴心人”,大家亲切地叫她“晓丹”或“晓丹姐”。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大家就会找她询问,一些残疾人朋友还会带孩子们到她家里玩。

  岁月荏苒,王晓丹16年如一日,扎根残联工作一线,“用心用情扶残助残”是她工作以来一直的追求,帮助残疾人解决烦心事、揪心事成为她最重要的事。王晓丹说,“我会尽最大努力继续做好份内工作,提升辖区残疾人生活质量,帮助更多残疾朋友。”(完)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