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兔 他从青丝到白头

2021
05-26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兔,他从青丝到白头

  本报记者潘莹、张钟凯

  “为什么不命名为‘李氏鼠兔’?”有人问,李维东摇摇头。

  “可以称您为‘伊犁鼠兔’之父吗?”李维东再次摇头,“每只伊犁鼠兔的生命周期只有3-5年,发现它们已过去这么多年,早更新迭代了好几辈,这个叫法不合适。”  

  坚持做人低调、做学问严谨的李维东,是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也是李维东自然生态保护服务工作室总负责人。他更为熟知的身份,是濒危物种“伊犁鼠兔”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986年,李维东将其在野外考察发现的新物种命名为“伊犁鼠兔”。从此,国际动物史册上多了一个中国人命名的动物。他的命运,也因此与伊犁鼠兔紧紧相连。

  30多年来,他踏遍天山,追寻伊犁鼠兔栖息地,为挽救这一濒危种群孜孜不倦地努力。如今他年过六旬,仍坚守在动物保护一线。他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也吸引着更多志愿者加入动物保护行列,让伊犁鼠兔的生存现状为更多人所知。

  看了一眼 追逐一生

  今年66岁的李维东原本学医,毕业后进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卫生防疫站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卫生防疫人员。

  “为了调查鼠疫疫源地,我们当时学苏联的办法,就是所谓‘灭獭拔源’,在野外采了很多旱獭检测标本。”李维东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经历就这样开始了。

  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河谷,草原丰美,气候湿润,西天山上,原始森林高耸入云,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李维东经常涉足其间,难免与盗猎分子狭路相逢。

  “当时,人们对野生动物还没有太多保护意识,偷猎马鹿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在山上发现很多偷猎者痕迹,就及时举报,并通过媒体披露,还抓过盗猎分子。”那时已成为新疆人大代表的李维东,视保护野生动物为己任,对濒危物种投入极大关注。

  1983年夏,不到30岁的李维东,在尼勒克县北部山区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悬崖峭壁处,发现了一个耳朵圆圆、像鼠又像兔的灰褐色小动物。

  “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物种!”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重大发现,后经多方询问,附近牧民也都不认识它。

  1986年,李维东对这一新物种的发现最终得到了学界认可,由他命名的“伊犁鼠兔”被载入世界动物史册。

  然而,他没有想到,伊犁鼠兔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出人们视线。

  20多年前,他在天山设置的14个定位观测点,目前仅剩精河县和乌鲁木齐天山一号冰川两处还能观测到伊犁鼠兔活动踪迹。李维东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减少;加之伊犁鼠兔呈高度片段化分布、近亲繁殖、生命周期短等因素,对其生存极为不利,伊犁鼠兔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命运。

  “在最初发现地尼勒克县山区,2006年以后连粪便都找不到了,都风化了,只能隐约看到石头上白色的尿迹。”2014年是李维东最后一次在野外见到伊犁鼠兔。据他估计,目前伊犁鼠兔数量已不足千只。

  2015年,他成立李维东自然生态保护服务工作室,四处宣传,筹集资金,想为伊犁鼠兔争取最后一线生机。

  “有时我想,如果30多年前,我没有打扰它,这个物种的数量会不会下降这么快?又一想,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残留物种,伊犁鼠兔本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如果人类连这个物种曾在世上存在过都不知道,岂不更加悲哀?”李维东说。

  头破血流 在所不辞

  “经常梦见它,离人很近,蹦蹦跳跳的,很可爱。”说起鼠兔,李维东饱含深情。

  为了研究需要,他曾养过伊犁鼠兔,进行长期观察。不鸣叫,像猫狗一样喜欢用尿迹占地盘,还爱吃馒头,这种可爱的小萌物是所有鼠兔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而且是中国天山特有物种。

  伊犁鼠兔一般生活在天山高海拔地带,需要靠肉眼察看花椒大小的粪便,以及用架设在悬崖峭壁间的红外相机追踪它们的行踪。野外考察的环境艰险,一些地方甚至不具备布置安全绳的条件,李维东常常只能徒手攀岩,在距地面四五米高的崖壁上行进。

  有一次,在乌苏市巴音沟做鼠兔分布区调查时,李维东从刚下过雪的崖壁上滑落,手指头本能地紧抓岩壁表面,指甲都劈裂了,终于抠住一块凸起的岩峰,相机套则从悬崖边滚落下去。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