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吴谢宇的供述与所为是否矛盾 说出真实动机了吗

2020
12-26

资讯

媒体
+
分享
评论
0
BD01 / 综合整理
A-
A+

  专家讨论:吴谢宇的供述与所为是否矛盾,他说出真实动机了吗

  12月24日上午,涉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的吴谢宇走上被告席,接受审判。

  吴谢宇对检方指控供认不讳。当庭供述称,他的变化源自于父亲的病逝。在北京学习时期,他心理状况发生更大变化,开始变得厌世,多次尝试自杀未成后,他决定杀死过得“挺苦”的妈妈,让她“解脱”。

  吴谢宇的法庭供述呈现出他矛盾复杂的一面,他称想帮母亲“解脱”,作案方式是用哑铃砸母亲的后脑及头面部;他称本想杀母后自杀,作案后因恐惧放弃;他作案前精心策划,把这种准备类比成“推理完成一个数学模式”,但在当庭供述时,未说是否有自杀计划;放弃自杀后,他精心处理现场,称原因是“爸爸”爱干净;他在法庭上认罪悔罪,说法庭可以对他重判,但又说自己“还能劳动”。  

  这番庭审供述,是吴谢宇真实的心路历程,还是高智商的他为求轻判而做出的自我辩解?这引起网友的讨论。

  多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犯罪心理学专家表示,一个极端行为的发生,要给出准确的归因,其实相当困难,吴谢宇案结论还有待相关机关更多的信息披露。

  针对媒体披露出的庭审内容,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吴谢宇的某些交待并没有如实地说清真实动机过程。犯罪心理学著名学者武伯欣同样认为,吴谢宇的心理防线并没有彻底崩溃,将犯罪的动机、手段、过程按照自己的逻辑合理化,其实供述和实际行动中存在多个矛盾地方。

  专家认为,现有信息还是没有披露出他的主观恶性的原因,和具体引发作案动机的事由。吴本人是否涉及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还有待严格论证。

  “不应将犯罪简单归咎于原生家庭”

  武伯欣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他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从目前信息来看,吴谢宇的犯罪不应该简单归因其原生家庭。

  吴谢宇的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国企领导。吴谢宇16岁时,父亲患肝癌病逝。武伯欣分析说,吴谢宇这个原生家庭,到现在几乎没有看到报道说他父母对他有恶,可以肯定的是,吴谢宇家不是那种棍棒型的家庭,也不属于溺爱型的家庭。

  武伯欣认为,吴的父母都有一定社会地位,他凭借自己的高智商,在学校中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在这样的原生家庭是相当不错的。丈夫死后,吴谢宇母亲费心费力一人培养孩子,尽量让外界对孩子的影响缩小,保证吴谢宇能进入北京大学这种高等学府,并不存在明显问题。

  在庭审现场,吴谢宇说,妈妈为了不耽误他学习,好多事情不跟他说,不让他操心。他认为,可能是这种氛围使他形成了一种长期性的阴影,让他变得自以为是,怀疑别人、怀疑一切,“这东西不是一时一刻,是长期积累起来”。根据相关报道,此前也有网友认为,吴谢宇的母亲控制欲强、沉默寡言、比较安静等等。

  湖北省警官学院刑事犯罪研究专家徐俊文教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一个母亲在丈夫过世后,存在一些焦虑、悲伤的情绪,包括后面希望将儿子保护起来好好学习,都是一个很自然、很正常的反应。

  “把责任归咎于母亲,归咎于受害人,这根本就是歪理邪说。”武伯欣认为,他认为吴谢宇最终做出如此恶性的事件,很可能是有具体事由,比如某件事挫伤了他的自尊,或者说没有给他提供经济上的后盾等等。

  武伯欣举例说,广西曾经出现的一个大学生弑母案,就是因为这个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挥霍,家长没有完全满足他,这时候心生怨恨,将母亲杀死。

  有人归因于单亲家庭,武伯欣不认同:“单亲家庭培养出的优秀孩子、孝敬的孩子多的是,为什么他做出这种事?”

  “供述与实际行动存在多个矛盾点”

  徐俊文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吴谢宇在庭审时的供述与其实际行动存在诸多矛盾点。

  首先,吴谢宇供述中称,自己多次自杀未果,后来计划要杀害母亲后自杀,结果因为看到了母亲的惨状而放弃自杀。徐俊文认为,吴谢宇高智商,对于杀害母亲应该会有预期,死亡肯定不是那么美好的事情,惨状是必然,看到惨状就放弃自杀,是一个矛盾点。

  其次,对于量刑的看法。徐俊文说,吴谢宇在庭审中表示可以重判,所谓“重判”,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即是死刑立即执行。然而,他同时又补充说明称,自己还有劳动能力,可以为社会干点活,这个和前面表述的“重判”是有矛盾的,内心还是有脱罪的想法。

  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同样认为,吴谢宇的某些交待并没有如实地说清真实动机过程。

凡注明非“健康日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